*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炎谜团如何解开……
整理 | 曹公子
出生6天,吃奶时面色发绀
男婴出生后6天因黄疸就诊于当地县级医院,诊治医生发现,男婴吃奶时氧饱和度快速下降至50%-60%,面色发绀,停喂后症状立刻缓解,医生给男婴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疗效不佳。
该男婴生后8天转至市级医院,医生行纤支镜示:喉软化、气管软化。痰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阳性。而肺泡灌洗液则显示无细菌生长。1天后,CT监测提示为新生儿肺炎。再次转诊至上级医院。
图1 市级医院肺部CT显示新生儿肺炎
医生根据男婴的体征及辅助检查将入院诊断定为:1.喉软化、2.气管软化症、3.新生儿肺炎、4.卵圆孔未闭。
入院后第2天病情急转直下
图2 入院第2天,右肺叶实变
入院后第3天:
患儿病情忽然加重,出现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精神萎靡。主治医生追问病史发现,患儿家族中外公及舅舅有肺结核病史,而父母有多次患支原体肺炎史。主治医生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换成美罗培南+万古霉素。
入院后第4天:
患儿症状再次加重,出现了呼吸弱、皮肤苍白、腹胀等休克症状。主治医生当机立断予以机械通气、扩容、输血治疗。
由于患儿的病情进展迅速,不排除免疫缺陷性疾病,所以进行了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实验,结果为阴性,排除了慢性肉芽肿疾病。考虑到患儿家中有结核史,因此主治医生将万古霉素更换成利奈唑胺。
入院后第5天:
男婴症状无明显好转,依旧腹胀明显,胃肠减压器中抽出大量气体,各项指标极其不稳定,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使患儿病情进展如此迅速,抗感染治疗效果如此之差呢?
第5天下午,一张检验结果也许可以拨开一丝迷雾,患儿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显示军团菌生长相对峰度到达了99.6%,进一步鉴定菌种为嗜肺军团菌,序列数高达154万。当天同时还传来了好消息,结核菌培养为阴性。
入院后第6天,拨开迷雾见“真凶”
主治医生立刻对患儿进行头部B超,没有提示脑出血;做了腰穿,没有提示颅内感染。但由于患儿前囟紧张,主治医生还是诊断了中毒性脑病。除了对症治疗,一时间医生也束手无策。为了明确患儿到底为何呛咳、腹胀,遂进行全院多学科会诊(MDT)。
在MDT讨论中,影像科主任再次重读患儿入院时CVE结果,在气管与食管中间似乎有中断,但并不排除是行CVE时由于呼吸所造成的尾影,所以影像科主任建议行上消化道造影。
图3 入院时CVE
入院后第7天:
患儿体温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医生对他进行了床旁造影,结果显示造影可以很好地到达胃部,但在侧位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条“细线”,这到底是什么呢?
图4 床旁造影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