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秀渝 重庆历史文化爱好者 准文保志愿者
隆冬的重庆,有着独特的韵味。在那个上午,我冒雨走过古老的通远门城墙,这城墙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仿佛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接着穿过领事巷,原本以为会是冷清的景象,却看到不少勤快的游客早已在那里拍照打卡,一片热闹的景象。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来到山城故事馆实习值守。毕竟前几日参加培训时,培训手册上的好多内容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自己能熟练运用的知识。然而,当我到达时,提前到达的两位老志愿者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这让我稍感安心。特别幸运的是,今天是方兴志老师值守,方老师从事志愿者服务长达十多年,服务时长已经达到13000多小时,她在培训时分享的各种志愿者服务经历和感悟还历历在目。方老师从值守时的分工协作站位开始给我讲解,细致入微地告诉我如何介绍故事馆。在推介文创产品方面,她更是倾囊相授。比如文创产品的摆放,怎样摆放才能让游客看得更清楚、更容易产生兴趣。而且要根据游客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来介绍特色文创,当游客乐捐产品后还要及时准确记账。她还不时安慰我,让我不要着急,说这些并不难,我很快就能熟悉起来。在方老师的引领下,我拿起一本“好耍重庆”盖章。作为一个喜欢旅游且习惯带着盖章本的人,我之前在景区盖章总是很匆忙。而今天跟着方老师,才知道盖章也是大有学问的。方老师总结出一套盖章的逻辑和美观原则。在印章排列上,部分印章要注意横向与纵向排列,像山城故事馆——文保志愿者徽章——通远门这三枚印章按照从左上方往右下方的顺序盖章,能突出文保LOGO;部分印章讲究顺序,例如中山四路——周公馆——轻轨穿楼——鹅岭公园这四枚章按顺序盖可以给游客一个游览线路的提示,而且册页上部分页面盖一个、两个或三个章搭配起来会更美观协调。在盖章的内容顺序上也有讲究,册页正面第一枚印章是“我在重庆”,开启游客的探索之旅,正面盖完一系列印章后,背面首页盖一套故事馆的印章,接着盖“重庆歌”这一重要的章,之后盖9个城门的章,然后对渝中南岸周边人文景点、特色建筑的打卡章进行逻辑性盖章,最后以“勒是重庆”完美收官。我由衷地佩服方老师摸索总结出的这些宝贵经验,也特别感恩她对我的无私传授。我和方老师一起盖好两本之后,还偷拍了一张方老师满是丰收喜悦之情的照片。另一边,郭南翔老师正在给几位对渝城图和增广重庆地图感兴趣的游客讲解。其中有一对年轻夫妻,女士是云南人,男士是意大利人且中文不错,对这两幅大地图格外关注。郭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游客频频提问,交流顺畅,满意的微笑挂在脸上。可以看出郭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地图的信息和延伸知识点都已牢记于心。相比之下,我虽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却对家乡的了解如此浅显,不禁有些汗颜。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逐渐增多。我兼顾着介绍文创和展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站在这里,迈出这一步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面对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年轻游客大多知之甚少,比如粮票肉票的用途,和他们交流后看到他们点头认可,我有了小小的满足感。有几个年轻人乐捐了渝城图和小人书等文创产品,也让我很是开心。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十二点,五本盖好印章的“好耍重庆”打卡本已经全部售出。方老师正打算赶快吃午饭,趁游客少的时候再盖上几本,这时三位游客走进馆内。其中中年男士和年轻女孩是外国人,中年女士说自己曾在金马小学读书,前几年回来还能看到教室原来的样子,现在却变成了商店,言语中满是失望。郭老师和方老师热情地与他们一家聊天,女士一边听郭老师介绍渝城图一边解释给丈夫女儿听,女孩对妈妈童年生活的地方很感兴趣,她的丈夫也能用中文简单交流。我想起展示柜里有金马小学的毕业证原件,便指引给母女俩看,女孩虽看不懂中文,但听到我解释是1954年的也很兴奋,而女士则遗憾没有从这里毕业,我赶忙安慰。最后女士一家买了六份渝城图,这应该是当日最大金额的乐捐了。午后,游客又陆陆续续来到馆内。馆外是寒冷的三九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馆内却是忙碌的志愿者和开心的游客,这样温馨的画面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五个小时的值守时间很快过去,当我走出故事馆,融入雨后山城巷熙来攘往的人群,路过一个个老房子和新店铺,我深深感受到山城故事馆里的老物件所承载的记忆。这些记忆在文保志愿者的守护下,不断为看到它们、了解它们的人们提供新的感知和美好。山城故事馆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的文化和历史,而志愿者们就像守护桥梁的卫士,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在这短暂的实习体验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受到了重庆文保公益的温度和力量。
🔹 参与方式:扫码海报下方二维码,立即加入月捐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