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手术中,有时患者会因失血过多或者术前存在贫血等原因而需要输入异体血,输血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一种常规的临床使用方法,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虽然异体血输注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作为麻醉医生,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仅讨论手术中输入异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医生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受血者对异体血液中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多在输血后几分钟产生,受血者可表现为皮肤的瘙痒或丘疹等症状,还可伴有面红、寒战等反应,重者可出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反应可分为急性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1. 发生机制:急性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体内存在抗异体红细胞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现象。迟发型过敏反应则是由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细胞的参与。2. 预防措施: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有异体血液过敏史的患者进行血液置换或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3. 应对措施: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用异体血液,给予吸氧、使用抗过敏抗组胺物,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严重者需给予激素治疗,开放多条静脉通道输液,立即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推注,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有合并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时,需立即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出现休克需要用升压药等进行抗休克治疗。二、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手术中输入异体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为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约为2%~10%。1. 发生机制:发热反应主要与白细胞破坏后释放的内毒素、致热原物质等有关。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体温升高。2. 预防措施:选择质量合格的血液制品,避免使用库存时间过长的血液。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降低发热反应的风险。3. 应对措施:轻度过热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同时给予解热药物、温水擦拭等对症处理。中度以上发热反应需给予激素治疗,高热患者需立即终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手术中输入异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溶血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反应。急性者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甚至无尿、急性肾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慢性溶血反应表现为输血后出现黄疸、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等。1. 发生机制:溶血反应是由于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不符,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游离血红蛋白。2. 预防措施:术前仔细核对血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符。对有输血史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血型的血液。
3. 应对措施: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大量补液、激素治疗,预防肾衰竭。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或血液透析治疗。四、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1. 发生机制: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体或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的与左心衰竭无关的急性肺水肿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与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似。起病急,输血数分钟至40小时内发生,突然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泡沫水样痰,查体可发现肺部湿啰音,严重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 预防措施: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选择少浆或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品;避免使用有多次妊娠史或输血史的供血者血液。
3. 应对措施: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湿化器内置75%~95%乙醇吸氧,也可采用面罩持续气道正压吸氧(CPAP)或呼气末正压通气吸氧(PEEP);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注射, 10~40 mg/天,连续2~3天;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等。麻醉医生需要严格把控输血指征,细致入微的观察患者输血后的所有表现,在问题发生之前提前做好完全的准备以及预处理,在问题发生时第一时间作出处理,避免延误,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全!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文章请发送至59090929@qq.com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