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读书:《打开心智》,持续实现人生突破

文摘   文化   2024-01-13 08:00   上海  

我读书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不断发现新的优秀书籍。这本书就是在阅读心智类书籍中,逐渐浮现在眼前的。作者是深度思考实践者,专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心智研究,创办了成长类公众号“L先生说”,开设了智识学院,帮助读者实现思维升级。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年度好书。因为很多书分享的是知识,而这本书提炼的是方法,且是如何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01

心智是什么?

如果说大脑是我们思考的硬件,那么心智就是思考的软件。它会把成长过程中所接收的一切信息、所做出的应对和获得的反馈整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信念和规律,构建起一套关于外部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框架。我们一切行为和外在表现,只是作为“人”这个复杂系统的表象,它们背后其实是心智中的这些认知框架在起作用。心智既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表征,也是我们一切思维模式的集合。只有深入探索心智,理解行为背后究竟有哪些认知框架支撑,并依托有效的原理,有针对性地去调整它们,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02

大脑底层原理

心智模式四大支柱。一是节能。大脑最基本的原理,是节能。大脑仅占我们体重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达到我们全天耗能的20%。大脑时刻接收着外界信息,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构建起一个模型,并努力修补使得它更加接近真实世界。而大脑会尽量用最少的资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大脑“节能”的基本特性,最直接就是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对一切行为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指的是不需要占用注意力的、由大脑按照惯常路径去操纵的行为;控制加工,指的则是那些需要占据我们注意力的、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操作的行为。
大脑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努力地把控制加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因此,为何习惯难以改变?因为习惯的本质就是一整套自动化加工的结果,是大脑最舒服、最省力的状态。改变习惯,就是一个与本能对抗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刻意行动和重复的过程。而大脑也容易有一个内在的、固定的倾向,对绝大多数事物,都希望采取走捷径的方式快速理解和处理,因为这样最省力、最节能。
我们的大脑也会遵循“双系统模型”,系统一是直觉的、快速的,系统二是深思熟虑的。当我们需要进行决策判断时,由于系统一的反应速度远高于系统二,因此我们通常会下意识地使用系统一,从而容易作出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判断,影响我们的决策。而系统一作出判断的方式成为“启发式”,可以理解为直觉思考:一种是可得性,一样东西我们对它记忆越深刻,就会觉得它越重要,容易以偏概全;第二种是代表性,一个事物的特征越具有代表性,越符合我们的印象,我们就越容易忽略掉其他信息。
二是稳定。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忙着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它进行整合、建构。在这个阶段,一切新鲜刺激都可能成为心智模型的一部分。而一旦建立起了某个心智模型,后面的工作就变成对它的修补和维护。然后大脑会开始排斥意外和变化。因为大的变动是非常耗能的事情,大脑下意识地会排斥。因此,大脑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稳定:第一是确定性,大脑希望未来是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尽量减少模糊和不确定。这也恰是焦虑的来源;第二是一致性,大脑希望接收的信息跟内在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尽量减少矛盾和冲突,所以人普遍都不愿意认错;第三是适应性,大脑希望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一旦发生变化,它就想尽量恢复原状。
三是预测。大脑就是一个借由过往经验来预测未来的机器。你喂给它过于简单、无需动脑的信息,大脑就会变得懒惰、懈怠,因为它发现这样就足以应对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给它高度复杂、需要反复咀嚼的信息,大脑就会努力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来适应信息的难度。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大脑稍微遇到一些问题就容易“宕机”,碰到一些复杂的信息就读不进去,那很可能意味着你在“简单模式”里生活太久,大脑对“费力”这件事非常排斥。成长就是不断地把“费力”的事情,变得不再费力。这背后的机制,就是大脑调整了自己的心智模型,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对应的功能上,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环境、处理环境。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一切行为和信息输入都是在训练大脑。如果希望大脑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往对应的方向训练它。我们都可以训练自己的大脑,通过训练大脑可以变得更强大。
四是反馈。为什么大脑会渴求及时反馈,以至于无法忍受长期的付出?这涉及大脑第四个重要的底层原理:多巴胺的学习和强化机制。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用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在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和信息传递有多条不同的路径,每条路径叫做一种“通路”,把不同的脑区连接起来,起到不同的作用。通路主要有四条,重点是第四条通路:“中脑-边缘通路”,即“奖赏回路”。为什么叫奖赏通路呢?因为,当这条通路被多巴胺激活时,它就会带给我们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充满激情,特别想立刻行动。这也是多巴胺最核心的作用:为我们提供动机,激励我们行动。而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并不是我们得到的结果本身,而是结果跟期望之间的差距。
因此,一个良性的成长过程是什么呢?是先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通过行动去完成它,获得奖励;然后再稍微提高目标,让自己付出更多的行动去攻克它,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成长。同理,想要克服我们短视的天性,去做一些更长远的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试一试,动手去做一些事情,从动手的过程里获得奖赏和反馈。
不妨试一试,有意识地远离短期反馈,避免自己的阀值被无限拉高;然后,在生活中给自己设置一些小挑战、小任务,可以上手一个新技能,入门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等等。它最好是你感兴趣的,有足够动力去尝试的。通过这种反馈与循环,积累内驱力和成就感,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自信和动力,能够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应对更复杂的困难。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03

情绪的管理机制

大脑具备一个“情绪大脑”模型,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通路是“杏仁核-前额叶”通路,是跟恐惧、愤怒和焦虑,关系最为密切的通路。杏仁核和前额叶是互相抑制、此消彼长的关系,锻炼我们的前额叶,可以有效抑制杏仁核的活跃,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要锻炼前额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使用它。多去面对新的场景,思考新的问题,充分调动前额叶的功能,去计算、筹划、分析,让大脑养成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激活前额叶,让前额叶主导判断和行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获取更丰富的经历。新鲜的场景和经历是激活前额叶的有效方法,可以强化大脑做出判断和计划的能力;另一个方法是多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可以激活前额叶,锻炼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04

如何建立自我驱动机制

意志力是可以做到无限的,自律需要转变为自驱,可以有系统优化的方法,这就是动力-阻力模型。一件事情,愿不愿意做,无非两个原因,要么动力不足,要么阻力太强。让动力超过阻力,使得自己可以始终充满激情,去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自驱。很多人之所以能够自律,并不是他们喜欢苦行、喜欢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乐趣。这种乐趣,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标又近一步的愉悦感。总而言之,他们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从中感受到价值,享受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感觉,喜欢这种不断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这种无视一切的自驱力,才是一个人制胜的秘诀。提高自驱力最本质的方式,就是去挖掘和提高自己的动力,同时想办法减少面对的阻力。而具体去实现的方式就是:设定框架、建立系统、持续优化完善。好的习惯一定不是凭空生成、刻意坚持的,而是先采取最小的必要性步骤,整体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等到大脑适应了,再推动一步,进一步改善,再适应,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慢慢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

05

树立经验值心态

当人们遇到一些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时,大多会退缩,因为大脑的运行机制,DMN和CEN互相争夺大脑资源,而DMN天然的威胁敏感,使人类面对挑战自发的防御心态。如果对冲这种自发机制,需要转换思维,成长思维也好,经验值心态也好,核心就是把挑战当成一种机会,获取经验与成长的机会,正向激励大脑。一旦以这种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吓倒你,因为越困难的事情,意味着带来越多的经验值,收获更多的养分,帮助你提升更高的“等级”。

06

改造状态导向为行动导向

改造状态导向为行动导向。每个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大体有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是这个问题不好办,我要赶紧行动起来,改变它,让自己摆脱困境;二是这个问题不好办,我要调整自己的状态,等到状态更好,再一口气把它解决掉。前者称为“行动导向”,后者称为“状态导向”。两者核心区别是信念不同。前者认为只要通过行动,就可以跳出困境。后者则认为需要通过良好的状态才能跳出困境。前者注重过程,后者注重结果。后者很容易在持续反复的思考中陷入焦虑的情绪,从状态导向转为行动导向,最关键的点是要把你的思考角度从沉浸、忧虑、想象中及时抽离出来,转移到行动上,专注地去思考:有哪些是我能控制的?我可以做些什么?我应当采取哪些步骤去行动?唯有行动,才是改变一切的良方。

07

如何打造终身受用的学习系统

学习最重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的过程,是把多少知识内化进大脑里,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方法上则是在阅读、学习中,要拆解逻辑,要将知识背后的逻辑思考透彻,才能更好的吸收。大脑实际上是一张庞大的概念网路,因而知识的储存应和大脑一样,是一张庞大的、可以随处调用和连接的网络,进而从“知识”到“思维”。

08

学会深度思考:心智拟合度提升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自然演化着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把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一个人成长、变强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面对同样的新情境、新问题,有些人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同样的起点,有些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有效地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去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智慧”的特征。一个智慧的人,并不在于记忆力多好、脑子多快,而在于能否时刻保持心态的开放性,快速理解新的情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始终做好准备。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发生变化,旧的心智世界、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自己想要调整参数,使心智世界与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拟合。这种拟合,不是摧毁重建,而是在旧的模式下进行优化,使心智世界能够适配更多样、更广泛的模式。

09

积极创造,定义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一个事业,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定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如何去影响和帮助其他人?如何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这才是我们定义人生价值的核心。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话,最终一定会面临存在性焦虑。陷入生命的“钟摆状态”,一种是追逐欲望过程中的痛苦,另一种是达到欲望之后的空虚与无聊。人的超越性正在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公理”,寻找到那件高于个体的事业,让它成为一切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终极答案。那么如何寻找?不要安于现状,扩大对生活的接触面,不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一旦你找到那种你愿意为之投入和付出的事业,你一定会知道,因为你的心灵会告诉你,你的激情也会告诉你。


打开心智,避开时间黑洞,尽快走上自己想要的方向,主动管理自己的是时间,才能真正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End--
推荐阅读

万字干货|市场没有王者,资产配置才是免费的午餐

2023年度系列之资产配置展望:拥抱人民币资产,适度提升风险偏好

2023年度系列之宏观经济展望篇:寒冬终将过去

晨曦读书:2022年度阅读精选笔记

翟晨曦:2023年资本市场及资产配置的机遇与挑战

翟晨曦: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八大趋势

汇率小专题:从历史中寻找汇率未来变化的线索

关于中美关系 中方之心路

对话CFA:就业寒冬里一堂温暖的金融职场课(精选摘编)

商品小专题:铜价牛市究竟是否终结

通胀小深度:货币政策能否解决全球通胀问题

房地产小专题(续):问题的厘清和破局的建议

更多知识分享,尽在知识星球

晨曦的思想圈

微信扫码加入星球

晨曦的思想圈粉丝专属福利

来海边吧,享受阿那亚临海公寓入住专享折扣

预订可联络微信号:melody_cb11

阿那亚临海景观静谧2居

晨曦的思想圈
关于投资的思想、经营的思想、管理的思想、生活的思想,让思想发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