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被泛化的“精神内耗”:1、权责认知的失衡;2、逃避现实的心理防护;3、自媒体“带节奏”推波助澜

文摘   2024-10-18 18:06   广东  

什么是精神内耗

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内在的两个小人在打架,心累得很。

比如说:人到中年,看到昔日同僚同学都升上去了,自己却依然平庸无为,躺不平又卷不动岗位调动,不能快速融入陌生的业务,焦虑不已;工作多、事务繁琐,一眼看到退休后,体验不到工作乐趣……

整天跟这些事儿生闷气,就会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反复回味负面想法,导致消极行为。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精神内耗”,实则反映了单位内部的一些深层问题。

01 权责认知的失衡

有些人,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福利,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心理落差,导致内心充满矛盾和纠结。

比如,舍不得体制内的稳定体面,却又羡慕老同学创业的光鲜亮丽

又如,希望获得更高的职级,但却不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权力和责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想要获得更多,就要付出更多。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既要、又要、还要,陷入无休止的选择困境。

这种权责认知的偏差,才是真正的内耗根源。

02 逃避现实的心理防护

面对单位里的绩效考核、职级晋升等压力,一些人将精神内耗作为一种情绪宣泄和自我保护的方式。

他们把“内耗”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消极态度和工作不力找借口。

精神内耗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危险的是,这种态度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越是逃避,就越感到内耗;越是内耗,就越想逃避。

最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03 自媒体“带节奏”推波助澜

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断炒作和夸大精神内耗的概念。

他们将日常工作中的正常压力和挑战,都贴上了精神内耗的标签。

例如,有些文章会把正常的工作压力描述成无法承受的精神折磨,把日常的人际交往描述成令人窒息的社交内耗

这种夸大其词的描述,看似直击心灵,实则混淆概念不仅没有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负面情绪的蔓延。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被泛化的精神内耗误区呢?

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保持平衡的心态。要明白,在单位中,权力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面对困难时,要勇于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可以尝试将问题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部分,逐步解决。同时,也要学会寻求帮助,与同事和领导沟通,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要提高甄别能力,不轻易被不实网络信息误导。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理性看待网络上关于精神内耗的各种言论。

以上就是夏夏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喜欢文章欢迎点个【赞与在看】,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材料写作进修
分享实用材料模板,助力写作能力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