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重与代谢改善的双效利器,重塑肥胖治疗新格局

健康   2024-12-19 20:30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对肥胖患者到底该如何科学地进行体重管理以及改善代谢合并症?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以期更好的惠及广大医务工作者。




引文



超重和肥胖症会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容易引发一系列疾病,甚至有极大风险导致残疾与过早死亡,这无疑使得肥胖症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肥胖管理的核心聚焦于两大关键维度:一是科学减重,其内涵远不止是简单的体重数字降低,更关键的是要确保体重能够长期稳定维持在合理区间;二是健康改善,也就是运用各种减重手段,对肥胖所衍生出的诸如高血脂等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在推动科学减重及健康改善的进程中,药物治疗始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一席之地,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而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的问世,无疑为整个体重管理领域注入了一股新动力,促使肥胖管理向着更为高效、精准的方向迈进。








锚点:肥胖患者的减重目标设定及达成


肥胖症,往往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特征,因此肥胖管理应遵循及时性、长期性、个体性的原则,即在患者体重出现超重和(或)持续增加风险时即起始干预,并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体重管理方法的接受度和依从性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的体重管理[1]。对于肥胖患者,进行科学减重的第一要义就是设立减重目标,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而各国指南中对体重管理的目标设定值各不相同。2019年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发布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设定减重目标,一般初始目标为在3~6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减重措施以实现更大程度的体重减轻。同时我国2019基层肥胖指南也提出5-15%的减重目标,且明确指出肥胖症患者体重减轻5%~15%或更多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2]。另有研究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减重≥10%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高血脂等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减重≥15%或更多体重甚至可以产生T2DM疾病缓解的效果[3]


快速有效的减重可以减轻身体的代谢负担,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积极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在设置减重目标时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制定,需行科学减重管理,并非一味追求减重幅度越大越好。但单纯依靠健康行为改变所实现的体重降幅通常仅占体重的3%至5%[4],因此对于一些体重基数较大、或合并肥胖并发症的患者而言,仅靠传统的健康行为改变难以达到理想的减重效果,这就使得减重药物的介入成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2024年版《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建议在强化治疗期,对于所有达到肥胖或腹型肥胖标准的患者,或者存在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患者,可联合减重药物起始治疗[1]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周制剂的代表性药物,已经于中国获得上市批准,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肥胖(BMI≥30 kg/m2)或≥27kg/m2至<30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的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其STEP系列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无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对于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均可显著降低体重,平均减重幅度达约17%(17.6kg),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5-9]


其中STEP 4是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3a期临床试验,共纳入902例肥胖或伴有合并症的超重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治疗68周后,受试者体重减轻18.2%,平均体重减轻17.8 kg。而STEP 1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中86.4%的受试者减重>5%,70%的受试者减重≥10%,50%的受试者减重≥15%,1/3的受试者减重≥20%(图)[5]。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中进行的STEP系列研究显示其不仅能助力我国指南中建议的减重5%~15%目标达成,还能帮助患者进行长期的体重管理。


图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达到不同减重幅度的受试者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桅杆:维持体重同样不可或缺


除了达成减重目标以外,长期体重管理同样不容忽视。2022年加拿大《成人肥胖临床实践指南》指出,肥胖的治疗目标包括减轻体重和维持体重[10]。我国指南同样指出,减重长期目标的实现包括强化治疗期以及治疗维持期。


但长期维持体重可能很困难,因为大脑中的代偿机制会通过增加饥饿感来促进积极的热量摄入,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因此减重药物是达成减重目标且长期维持健康体重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目前不少创新性药物的研究成果已经运用至临床上,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体重管理的药物,不仅平均体重降幅达到约17%(17.6kg),减重效果可以持续至少2年[11-12]


这一效果得益于司美格鲁肽的独特作用机制。它能够模拟机体自然分泌的GLP-1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减重。它在抑制食欲,减少患者的食物摄入量的同时,还能够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13-14]。因此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效果以及为实现长期的体重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远航:肥胖症患者的健康改善


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他们的未来还和肥胖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并发症相关。中国超重患者中70.7%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而肥胖患者中89.1%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15]。并且肥胖人群出现1种、2种、多种(≥4种)复杂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83倍、5.17倍和12.39倍。此外,肥胖程度越高,患多种复杂合并症的风险也越高[16]。加拿大肥胖指南指出,肥胖管理的重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结局[17]


因此,在减重的同时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具有体重获益的同时,对代谢指标也有改善。对所有STEP研究的探索性次要终点进行分析,除了体重这一指标外,司美格鲁肽2.4 mg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HbA1c、空腹血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肥胖及超重治疗手段日益多样化,未来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等新型减重药物通过调控多个与肥胖相关的生理过程,有望实现更持久的减重效果并改善代谢相关疾病,减轻或减少并发症。


结语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肥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平均减重幅度达到约17%(17.6kg),已然达到我国指南中对于年轻、并发症少或仅存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设立的首个减重阶段目标,且帮助患者长期维持长达至少2年,同时在改善代谢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多重获益。恰恰符合了我们对于肥胖症管理时科学减重以及改善健康的诉求。


随着肥胖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诸如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等有效治疗药物的出现,为肥胖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的体重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40(07), 545-561.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 (2019).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18(11), 1021-1029.

[3].Lingvay I, et al. Lancet. 2022 Jan 22;399(10322):394-405.

[4].Canadian Obesity Network.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20, 192(31): E875-E891.

[5].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14-1425.

[6].Wilding J, Batterham RL, Calanna S,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7].Davies M, Færch L, Jeppesen OK,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8].Wadden TA, Bailey TS, Billings LK,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9].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10].Obesity Canada, &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Bariatric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2022).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1].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1002.

[12]. 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Oct;28(10):2083-2091.

[13].Wharton S, et al.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3 Mar;31(3):703-715. 2.

[14].Friedrichsen M,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Mar;23(3):754-762.

[15].Chen K , Shen Z , Gu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25(11):3390-3399.

[16].Kivimäki M , Strandberg T , Pentti J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10(4):253-263.

[17].Wharton S, et al. CMAJ, 2020 Aug 4;192(31):E875-E891.


专家简历


王颜刚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
  • 曾在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留学一年
  • 曾在英国Sheffield Teaching Hospital学习神经病变 
  • 山东省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青岛市拔尖人才。
  •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七、八届委员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青岛市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
  • 荣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重大基金、自然基金项目、青岛市重大项目等。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欢迎关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每天提供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前沿资讯。投稿或合作,请联系yxj_nfm@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