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洞探秘,今日启程!

文摘   2024-09-25 23:25   福建  




编者按:

玉华洞,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南7公里处天阶山山下,面积43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玉华洞形成于2.7亿年前,是一个典型的通道厅堂联合式溶洞,内分3条通道,分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6个洞厅,共180多个景点。有“洞穴疗养院”和“避暑清凉福地”之称。

我县著名文化学者吴福瑞先生对玉华洞有关文史进行长期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形成了玉华洞系列研究文成果,让我们跟随他的文章,开启玉华洞探秘之旅程!


前言



玉华洞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东7公里处的天阶山脚下,地理坐标为N26°41'56.8",E117°30'12.5",海拔247米。从地质上说它形成于二亿七千万年前,由海底沉积的石灰熔岩经过三次地壳运动的抬升和亿万年流水的冲刷、溶蚀、切割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因洞内岩石光洁如玉,华光四射而得名。

玉华洞前后有二个洞门,内分2条通道,有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等6个支洞。全洞有6个洞厅,180多个景点,游览线路超过5公里,内部空间面积为5万平方米,最高落差42米,所在山体面积为2.3平方公里,被誉为“闽山第一洞”,与北京石花洞、杭州瑶琳仙境、桂林芦笛岩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洞,自古便有“不游玉华洞,枉为福建人”之说。

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礼部侍郎、大田人田一俊为将乐县令林熙春和邑举人林兆兰编撰的《玉华洞志》所写的《序言》载:“始名玉华,肇自汉初,迄宋始著。”另据清顺治甲午年(1654)将乐孝廉廖椿(字大年,号九峰)为延平府同知孔兴训主编的《玉华洞志》序言所载:“汉兴,闽之上郡隶于会稽,而玉华之名乃渐见。”这些都说明玉华洞是在汉初被发现的。

最早记载玉华洞的古籍是南朝·梁·萧子开所撰的《建安记》。这是一部记录建安郡地理风俗的著作,久佚,现有为王谟、刘纬毅辑本。萧子开,生平不详,仅知其为南朝·梁人。该记中提到“将乐天阶山下有洞,赤松子采药处,号玉华洞。”

关于赤松子,明弘治十八年版《将乐县志》卷之八·人物·仙释载。“赤松子,凌虚真君。神农时为雨师,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

该志还记载了,玉华洞内“怪石奇伟万状,内产石英、龙骨、狗牙,此其最者,药石品类颇多。”可见赤松子所采之药,除了中草药之外,大多数还是矿石类的炼丹药物。

该志还记载了:“赤松宫,在县南玉华都,当玉华洞之左。年久废弛。”可见将乐确有此神话人物,且为当地人所信仰崇祀。

该志还记载了另一位仙人:“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初补南昌尉,后弃妻子炼丹,来往衍仙山、玉华洞,自称九江道人。丹成,遇李司者,携手升空而去。”

据东汉班固《汉书》载: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曾任南昌尉,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倾轧,弃官归乡。元始间(公元1-5年)抛弃妻子儿女,离家修仙。

明弘治《将乐县志》还载有:“迎禧观,在县东,旧名梅仙观。相传梅福尝炼丹于此。宋祥符八年建,元季毁于兵。弘治十八年重建。”可见梅福也是当地人们信仰的一位在玉华洞修仙的人物。

从上述记载来看,直到南北朝时期,玉华洞主要还是极少数人采药炼丹修身之所。

据明代建南道茅瑞征《玉华洞游记》载:“按邑志,山名天阶以洞特著。自龟山‘幽窍’、‘两峰’之句始,倾岁游履渐集,题咏幽胜,直与武夷竞爽。”另据清顺治邑孝廉萧梦瑚为延平府同知孔兴训所主编的《玉华洞志》序载:“自赤松子采药而玉华之迹始肇;自龟山先生咏‘幽窍’‘两峰’,而玉华之诗始著。”将乐的旅游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明代,游玉华洞者日益增多。据明万历间礼部侍郎、大田人田一俊为《玉华洞志》写的序载:“至于国朝,探奇搜胜之士十方辏至,被之文章,侈之歌咏,即阴幽黯沕之地举得耀于光明,得时而显,固非虚语。”明代福宁知州揭重熙也在《玉华洞游记》中说过:“概自龟山杨先生‘混沌凿开幽窍远’之咏,以为积而发,渐见光明。今游人络绎无虚日。”

明万历庚寅年(1590),海阳人,林熙春由进士知将乐。七月,旱灾严重,百姓眼看就要受饥荒。有人建议可往玉华洞求雨。于是,他斋戒沐浴,带着县里父老子弟前往求雨,没几天果然大雨如注,禾苗复苏,秋天得有收成。从此后,政事稍有空闲的时候,每经过玉华,他都要去游览,对洞中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美景了如指掌。壬辰年(1592)林熙春和邑举人林兆兰“绘以图经,编以题咏,胜地名言争相绚彩”,编纂了我县、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洞穴志——《玉华洞志》。“后以地方多故,版毁于火”。

明天启癸亥年(1623),邑令王之柱和邑太学生喻一科合力编辑刻印了《玉华洞志》。该志共10卷,共收录了玉华洞志序3篇、玉华洞景图37幅,玉华洞志引和玉华洞游记8篇,诗177首,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玉华洞景观和达官显宦、文人墨客游览玉华洞后所作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旅游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是我国乃至世界旅游史中的一件稀世瑰宝。此志现存日本东京图书馆。

明崇祯戊辰年(1628)二月十九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延平境内的白沙岭经顺昌到将乐三涧渡,次日经莒峡,穿县城、越藤岭,游览了玉华洞和天阶山并写下了游记。这篇游记载于《徐霞客游记》中的《闽游日记前编》,共752字。它详细地记叙了徐霞客当年探游玉华洞的时间、路线、过程和所见所闻所感,高度赞扬了玉华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弘含奇瑰”和天阶山“石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为研究将乐的风景名胜、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把玉华洞的知名度推向了全国。

    清顺治甲午年(1654)秋之八月,将乐知县吕奏韶“以科场入闱”,由延平府同知孔兴训“奉宪暂摄其事”。“至县之二日,谒龟山先生祠,约偕孝廉尔达萧公、大年廖公连辔而往玉华洞。事后,与萧尔达(梦瑚)、廖大年(廖椿、号九峰)“因索遗册”“悉发其诗,纂定而重镂之。”全志共分8卷,收录了序10篇,图36幅,记、文12篇,诗312首,极大地丰富了玉华洞的文化内涵,在将乐县古代玉华洞的旅游史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清顺治《玉华洞志》“流传未久,版复散佚人间。”康熙乙未年(1690),邑岁贡廖鹤龄感旧志“流传已久,不无散失,且摹写欠精,登载未备”“有独任重修洞志之举。”“爰取旧志而新之;洞外之景,缺而补之,伪者正之,古今人题咏,有者仍之,无者益之。山无遗胜,人无遗事”,于康熙五十年(1715)重刻了《玉华洞志》。该志共分6卷,共收录序、记、跋、文33篇,诗、词、赋434首,图80幅,比较系统地保留了从宋代到康熙末年数百年来人们游览玉华洞后所写的诗文,堪称我国古代旅游史上的一部杰作。尤其是该志再现了明代甲辰年(1484)中秋,将乐书法家、画师、诗人萧慈所描绘的80幅“玉华古洞导游图”,展现了从县城金溪门到玉华洞、天阶山的旅游线路和名胜古迹、旅游景点。2008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此颁发了“年代最久的洞穴导游图集——《玉华洞志》吉尼斯之最证书。此志现存将乐县档案馆。

清雍正九年(1731),因玉华洞附近山民凿石烧灰牟利,景区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邑绅士揭世永、翁宏道、吴日彩等呈请知县冯景增严禁。“时维重九”,知县冯景曾“简从登临,四周勘验”,发现“其与洞绵亘之山,悉被椎凿,日月朘刻,令人不忍正视。”“爰严禁新旧窑场,永永不许烧凿”“碑竖学宫”。于是“有为哀玉华诗者易哀为庆,所在赓和。”邑人陈文在将其集为《庆玉华》诗册,并在清康熙廖鹤龄版《玉华洞志》的基础上,以手抄本的形式,重修了《玉华洞志》。该志共收录诗、词、联、赋455首,序、记、文、跋36篇,图80幅。该志的特点是增收了宋代诗人戴复古的题玉华洞诗和《庆玉华》诗册,展示了当地官府和士绅为保护玉华洞景区的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此外,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庆贺并集诗成册,在世界旅游史和环境保护史上亦属罕见。此志现存日本东京图书馆。

“文革”前,将乐曾流传过一本残缺的《玉华纪游诗》,约百余首,为一景一诗,未注明作者。后陆续发现方正玢所写的序、巴郡刘慈所题的跋和清康熙《玉华洞志》尾附的《游玉华洞记》,以及清乾隆《将乐县志》的有关记载。作者为清雍正九年(1731)任将乐县令的周于仁。该诗集共收录诗132首,文3篇,为玉华洞的景点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987年,将乐县人民政府在玉华洞内部装饰了各种灯光,从而使玉华洞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

1991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宝华洞乐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银华洞也正式对外开放。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同年10月1日,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动物标本馆和福建省第一家洞穴博物馆——岩子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5年,天阶山公园正式开放。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要求将玉华洞(溶洞群)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9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补充报告,再次要求把将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扩大至43平方公里。

2002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自宋代以来,共有500余位达官显宦、文人墨客为玉华洞留下了800余首诗词联赋,80余篇序记跋文和200余幅胜景图、30余幅碑刻,其中尚书11人,侍郎9人,状元2人,榜眼2人,还有众多的达官显宦、著名文人。这些题咏,从宋代开始,经元、明、清、民国到现代,串起了一条从古到今的历史线索,不仅呈现了玉华洞景色之美妙,而且对我县的旅游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不仅有助于对景观的了解,而且增添了人文情趣,极大地提升了玉华洞的旅游文化的品味和价值。

“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不游玉华洞,枉为福建人。”“人生三万六千春,日日须作玉华宾”。来吧,朋友,玉华洞欢迎您!







     作者简介

      吴福瑞,笔名吴肖,号玉山,1946年出生于将乐。历任教员,教育局干事,组织部秘书,副部长,三明市梅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将乐县人大副主任、调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有《对联杂谈》、《玉山诗词》、《玉山联赋》、《杨时与将乐》、《将商发展史》、《万木霜天红烂漫》等18部作品出版。







撰文:吴福瑞

图片:玉华洞管委会

编辑、初审:谢雨涵

复审:杨贞

终审:陈圣洁


将乐县文化馆
用于文化宣传工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