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华洞
题咏
四望道人题刻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邑人解元余廉游览玉华洞后,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刻于溪源洞侧石壁:
森列岩崖秀,嶙峋景象饶。
鼓声平地起,钟韵天上敲。
泉逐歌篇落,风来舞袖飘。
坐忘炎昼永,秉烛待清宵。
四望道人题
此题刻位于溪源洞侧石壁上,高0.55米,宽0.6米,楷书,竖题。全诗描写了石钟、石鼓的神奇和周围景致的美好,抒发了作者乐在其中、通宵待旦的悠闲心境。
【注】四望道人,即明代邑人余廉,字廷洁。少负奇质,擒文藻雅擅声。曾在水南桃溪南岸四望台读书,故号四望道人。为诸生时,毅然与萧仪同正龟山先生世裔,求故丘榛莽,请于滕中丞昭,建书院,置祭田,道南之学灿然复明。尝与晋江蔡清受业于三山林玭之门,玭并目以首解。廉果成化辛卯(1471)举乡试第一(解元),而清即首甲午(1474)。国朝上闽发解者,杨文敏后惟廉一人,辄以“三杨”事业自期许。未几卒于道,士类惜之。
四望道人摩崖石刻
明弘治《八闽通志》
明弘治己酉(1489),莆田人黄仲昭编纂了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八闽通志》。该志收录了有关玉华洞的文一篇。
天阶山,一名“蹬”。 屴崱高若升天,相传赤松子采药处。有玉华洞,洞有二石门相去一二里许,中分二路,会于后门。初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余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八。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洞之外苍藤古木,鸟韵蝉声,清人心目,游者忘归。洞之阴曰宝华洞,其中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其阳曰南华洞,石室方平,景物尤胜。昔之称为三华。 灵泉遇旱祷之辄应。 龙井,泉极寒冽。 石泉,其泉微温。(已上俱在玉华洞中。)
明弘治《将乐县志》
明弘治十八年(1508),将乐知县何士麟纂修了我县的第一部《将乐县志》。该志收录了有关玉华洞的词条6条,诗8首。除了前面已载的外,新的内容有:
赤松子,凌虚真君。神农时为雨师,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而下。按萧子开《建安记》云:将乐天阶山下有洞,赤松子采药之处,号玉华洞。
——卷之八·人物·仙释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初补南昌尉,后弃妻子炼丹。来往衍仙山、玉华洞,自称九江道人。丹成,遇李司者,携手升空而去。
——卷之八·人物·仙释
题玉华洞
明·林鸿
真仙构灵宅,洞府何嵌空?
入洞见千里,流泉咽其中。
阴岛湿花露,石门度松风。
怪石变万状,寻源意无穷。
有时起云雾,微径又不通。
触目极香霭,游心但鸿濛。
路尽忽有天,容光淡空青。
蜕出风露外,了然心目醒。
幽兴殊未已,又还宿云扃。
飞梦即蓬岛,真心祈道经。
终悲向朝市,尘鬓秋星星。
---卷之八十二,词翰
【注】林鸿(1368-?),字子羽,明代三山人(今福建福清)。“闽中十才子”之冠。洪武间由举人署将乐训导,奉太祖召赴京当场赋《龙池春晓》、《归雁》,名动京师。官至膳部郎辞归。为人磊落不羁,启迪有法。尝傲睨烟云以自适,凡有感触皆形于诗,可与唐人伍。有《鸣盛集》行于世。
题 天 阶 山
明·林鸿
重叠峰峦倚碧天,微茫鸟道薜萝悬。
紫芝烨烨连瑶草,白石峨峨迸玉泉。
几树好花开洞口,数声幽鸟下岩前。
松乔采药曾来此,为问如今几度年。
-----卷十三,词翰·题咏
玉 洞 秋 云
明·任正
洞里玉华仙已老,种得琅玕间瑶草。
鹤驭鸾笙去不归,只许闲云日深锁。
-----卷十三,词翰·题咏
【注】任正,字勉,华亭人。明永乐间(1403-1424)任福建右参政。
明·黄闻
古洞何嵌空,连峰翠如黛。
云横秋气中,风度松声外。
黄鹤久不来,仙人竟相待。
----卷十三,词翰·题咏
【注】黄闻,明代将乐人。由岁贡除本学训导。学瞻才富,善属诗文。自游庠时,名播邑郡。惜居官未久而卒。
明·王辄
山口旋平陆,萦回古洞天。
崇阿秋雾合,峭壁暮云连。
缥缈非人境,氤氲远市廛。
琼林珠树鹤,蓬岛玉华仙。
石窍鸣天鼓,岩扉响涧泉。
水边有瑶草,服食可延年。
----卷十三,词翰·题咏
【注】王辄,明代将乐人。岁贡,治《诗经》。
明·熊威
一自仙翁出洞阳,丹田瑶草几荒凉。
门无扃钥多灵器,顶有秋云泄化光。
涧拥落花铺地褥,岩飞白露滴天浆。
丈夫立志云霄上,肯向山丘话渺茫。
----卷十三,词翰·题咏
【注】熊威,字廷仪,明代将乐人。治《诗经》。正德五年庚午(1510)黄廷宣榜举人。由岁贡入太学,南京中式。有诗名,尝与萧慈、吴绅共修明弘治《将乐县志》。曾上《龟山从祀辩》。
大洞玉华院,在县南玉华都。宋政和八年(1118),改名玉华大洞观。建炎三年(1129)复名为院。
----卷之九·寺观
小洞宝华院,在县南玉华都。宋政和二年(1112)建。
----卷十三,词翰·题咏
迎禧观,在县东,旧名福仙观。相传梅福尝炼丹于此。宋祥符八年(1015)建。元毁于兵,其址陈友定遂开为城壕。洪武二十四年(1391),徙建于演真道院之旁。毁于寇。弘治十八年(1505),署道会曹必亨募缘重建。
----卷十三,词翰·题咏
明代张程题刻
明嘉靖间(1522—1566)延平府通判张程岁除游玉华洞,写了一首五言古体诗刻在洞内石壁上:
石 钟
焚膏恣幻境,戛石出金声。
只讶云根迥,那知地籁生。
禹追浑未蠡,泗磬可同鸣。
更听流泉和,尤宜忘味倾。
岂今炼色补,当共友几名。
待撞累千劫,如闻扣五更。
虚灵自有韵,诡怪良须惊。
未卜兹游处,吾将问君平。
吉郡见洛山人张程岁除来游书。
此题刻位于溪源洞侧石壁上,高0.55米,宽0.6米。楷书,竖题。诗中描写了石钟的神奇和作者游览时的感觉。特别是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回家过春节大团圆之时,他却跑到这深山游玩,足见他对玉华洞的向往之深。
【注】张程,字见洛,江西吉安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嘉靖间(1522-1566)任延平府通判。曾因撰《武功山志》而闻名。
张程石钟摩崖题刻
明代陈本题刻
明万历甲戌年(1574)夏至,将乐邑令陈本为玉华洞题写了“玉华仙洞”额碑。
此题刻位于玉华洞前洞顶,距地约7米,宽1.9米,高0.7米,上款为“大明万历甲戊长至(夏至)日”;中间为“玉华仙洞”四个大字;下款为“将乐知县临川陈本”。
【注】陈本,江西临川人。举人。明万历二年(1574)任将乐知县。有题玉华洞诗二首。
陈本玉华仙洞题刻
明代杨四知题刻
明万历十三年(1585),巡按御史杨四知谒龟山先生祠,赐金优恤后裔,刻像撰赞。知县黄仕祯又拨田五十五亩五分供祀。期间,黄仕祯邀“按院廉峰杨公、督学麟洲王公、衡宇顾公额焉,游焉,歌且咏焉,镌诸石寄不朽焉。”(黄仕祯《漱玉亭记》)巡按御史杨四知亲书“玉华洞”三字,知县黄仕祯勒于洞额。
此题刻位于前洞口左侧,距地3米,字幅高0.5米,宽1.3米,楷书,横写。
【注】杨四知,字廉峰,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明万历二年(1574)第三甲第七名进士。除行人,擢陕西道御史,官至大理寺少卿。于巡抚福建时,见当地多蛊疾,民深受其害,辑《惠民正方》一卷,惜未见行世。
杨四知玉华洞题刻
作者简介
吴福瑞,笔名吴肖,号玉山,1946年出生于将乐。历任教员,教育局干事,组织部秘书,副部长,三明市梅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将乐县人大副主任、调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有《对联杂谈》、《玉山诗词》、《玉山联赋》、《杨时与将乐》、《将商发展史》、《万木霜天红烂漫》等18部作品出版。
end
撰文:吴福瑞
图片:玉华洞管委会
编辑、初审:谢雨涵
复审:杨贞
终审:陈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