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下午,多名来自建筑学院、医学院等多个学院,包括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港澳台及内地师生前往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成功举办“至善同行”第四期活动。
本次活动由东南大学学生处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东南大学“筑善共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协办。以“古建新生换新颜,擘画蓝图砥砺行”为主题,师生们共同参观悠悠历史与新时代发展交融下的佘村建筑和人文风情,触摸厚重的古村建筑历史,传承古老农业文化,感悟乡村振兴的伟大力量,虔诚献礼广袤大地,赓续新时代新篇章。
启程
同学们满怀着期待,跟车前往佘村。在跟车前往的途中,不同民族的同学分享着各自家乡的传统建筑特色,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仿佛是时间的画卷在徐徐展开,引领我们一步步靠近历史的深处。
讲解
精彩的村史讲解拉开帷幕。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古老的祠堂,聆听那些尘封的故事。
南京佘村潘氏宗祠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是一处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建筑。该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筑外观庄重古朴,内部雕梁画栋。因此,南京佘村潘氏宗祠不仅是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也是南京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九十九间半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精美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南京佘村的“九十九间半”是指潘氏住宅群,住宅群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营造出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格局。潘氏住宅群由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每进有一个精细古朴,形态逼真的门楼,室内布局巧妙,楼上有复道悬廊,宛转相通。近年来,经过修缮和环境整治,潘氏住宅群已经成为南京的新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自由参观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一步探索佘村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大家沉浸其中,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大家结伴而行,讲述民族文化中相似的建筑元素,分享所知道的建筑故事,彼此的友谊在佘村的古巷中升温。
田园体验
乡村振兴放异彩,乡村旧貌换新颜。在田园中,我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体验活动。拔萝卜时,泥土的芬芳扑鼻;割水稻时,金黄稻穗似在诉说丰收。这里处处是乡村振兴的硕果,新修的道路平坦整洁,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农田不再传统单调,现代化设施助力劳作。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看到了乡村新貌的魅力。
返程
这次佘村之行意义非凡。通过对古建筑的参观,我们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智慧的敬仰,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活力,领略到古老村落焕发出的新的生机与希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民族同学的交流融合贯穿始终,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实践之旅,更是各民族同学心与心交融的团结之旅,激励我们成为文化传承者和民族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感想
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们也受益匪浅。
赵晶晶 法学院 藏族:
非常荣幸能参与此次“至善同行”活动。在参观佘村的古建筑并聆听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后,我对佘村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佘村近年来的巨大变迁,我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传承文化的使命,也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此外,我们还亲身体验了割水稻、拔萝卜等农事活动,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并对农业劳动有了新的理解。展望未来,我期望能参与更多类似的活动,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爱新觉罗紫轩 建筑学院 满族:
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至善同行第四期的活动,佘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加强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保护,还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打造出了一幅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美丽乡村画卷。从精心规划的田园景观到完善的公共设施,每一处都彰显了社区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与提升。我们还体验了割小麦、拔萝卜的农耕活动,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农耕的乐趣。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机会学习到了明清民居建筑的特点,体验乡村旅游活化振兴的风貌。
尾声
自此,2024年至善同行系列活动已全部结束。回顾过去,我们于5月8日从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和南京党史综合设施项目开启了实地研学之旅,追寻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随后我们来到南京中山陵和南京音乐台,在庄重与优美中领略文化的魅力。9月2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让我们铭记历史的伤痛,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则展现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直至11月13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佘村的实地研学,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活力,领略到古老村落焕发出的新的生机与希望。这一系列活动,让我们在筑善共美之路上不断前行,将这些宝贵的经历化作未来前进的力量,带着收获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文案 | 实践部 韩沁芳
图片 | 志愿者 冷子阳 爱新觉罗紫轩
编辑 | 实践部 徐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