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讲堂|第七十三讲:大运河的开通与沿运生态成本

教育   2024-11-24 17:16   江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永远在路上”红色大讲堂

为广大青年党员

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

从讲座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4年11月19日晚,东南大学“永远在路上”红色大讲堂第七十三讲在四牌楼校区大礼堂圆满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系马俊亚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大运河的开通与沿运生态成本”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主办,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天问党支部承办,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求是工作站协办。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抗日战争协同创新中心首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生态史。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讲座开场





讲座开场,全体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起立齐唱国际歌。激昂的歌声,传递着全体同志坚定的信念。在庄重的国际歌中,马俊亚老师的讲座正式开始。






一、江南运河起源






江南运河历史悠久,江南水利开发始于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是稻作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及良渚等新石器遗址中,均发现大量稻作和农田水利设施。到商代时,泰伯、仲雍在无锡开凿了泰伯渎,指导当地居民采用周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至于春秋时,吴王阖庐在太湖边开河渠运送军粮,此渠即胥溪。范蠡伐吴时,开凿蠡渎(后名漕湖)。吴越时代先后开凿的水利设施,除上述工程外,还有渔浦、棠浦、百尺渎及北出长江的人工运道。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黄歇开凿新浦以导松江入海,后称为“黄浦”。






二、洪泽湖、江北诸湖与生态






洪泽湖是一个人工大水库,修建在大平原上,且仅有东部一道堰,湖西、北、南三面均无实质性的堤堰。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在淮河中游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湖泊群,这些湖泊的形成年代大都在18世纪前中期。洪泽湖淹民害民已属骇人听闻,但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封建王朝总能找到比洪泽湖更恶劣的水利设施。明代重开会通河,在济宁附近建运河水柜,即在运河所经线路的地势最高处建立人工大水库,且四周大部没有堤堰



生态代价亦是十分严重:清中期时,仅维持运道和行漕两项直接成本即达2800万两以上,远超每年国库总收入(约4千万两)的半数。正常年份洪水给苏北、皖北造成的年度损失,相当于明清每年漕粮总量的6.5倍;淮河大水之年苏、皖的损失,相当于明清每年漕粮总量的22.5倍。淮河水灾每年给苏皖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当于清中期每年财政收入的11倍。










三、被妖魔化的海运





我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论语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有向东出海的想法,而秦汉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派“齐人徐市”率数千童男女乘船“入海求仙人”,到了隋唐时期“云帆转辽海,稉稻来东吴。”“吴门持粟帛,泛海入蓬莱。”等诗句都描绘出当时发达的航海业。而元朝时,统治者就开始舍弃京杭大运河转而用海运来运输粮食,沟通南北。这些都表明我国古代具有先进的航海技术



所谓的海运的两大难题也并非所说的那么严重。首先,“对马、壹岐诸岛夷劫掠边境。上(永乐帝)命行人潘赐捧勅论国王源道义捕之。国王卑辞纳款,谢约束不谨,出兵歼其众,献其渠魁二十人于阙下……命倭使携取献俘还海滨,治以其国之法。”海运时代,倭寇并不构成致命威胁,而大明朝中后期的倭寇则大多是因为苛政落草为寇的中国百姓,并不具备袭击官方海运船队的能力。其次,明大学士丘浚指出:自至元二十年(1283)始,至天历二年(1329)止,综计元代海运46年损失的漕粮数量,“窃恐今日河运之粮,每年所失,不止此数”。这表明海险所造成的损失远低于河险所造成的损失







提问环节







第一位观众提问:“我们要着重开发京杭大运河的哪一方面是航运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还是别的方面?”

马老师回答:我们现在比较注重于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带建设,但是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是要防止一些人借着文化带建设之名为封建糟粕“招魂”,另一方面则是要讲好京杭大运河故事,特别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和维护运河时所展现的聪明才智。



第二位观众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治水以及治水的政治经济生态的逻辑,在中国社会发展与型塑当中的作用?”

马老师回答:马克思认为治水是东方政权合法性的一个基础,换言之,为什么我们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要治理像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来进行调度是不行的。就比如大禹治水的时采用了疏水的办法,这个办法虽然是对整体有益的,但是对疏水的地方还是有妨碍的,如果此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那么就决定不了疏水的地方,也就无法真正地治水。



第三位观众提问:“2022年的时候,京杭大运河实现了全线通水,那么您认为京杭大运河之后有全线贯通的可能性吗?还有在您的讲述过程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市场化手段,我想问一下京杭大运河四百年以来的治理对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有没有一些借鉴意义?”

马老师回答: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不妨从经济的角度去看:我们把水运到北方的话是八块钱一方,但是国内的海水净化成本是四块钱一方,国际上净化的成本是两块钱一方,随着将来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太高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降到两块钱以下一块钱以下。针对第二个问题,在京杭大运河的维护时我们以前不是官督商办的这些方法,一个地方修河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也可以减少很多的负担。其次,有商人的管理,维护的效率相对来说肯定会高一点。














1.在原始的时代,必须要一个统一的权力,才能够把水给治好,但这个权力一定要放在笼子里。

2.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多人都认同,但其实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学习外国长技就是为了将其打败,那世界各族人民就无法大团结,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最好的应该是师夷以友夷。

3.强制劳动不算真正的就业,真正的就业是自由劳动,是自由选择的。




学思想、强党性

重实践、建新功

青年应当领悟思想伟力

汲取奋进力量

接续奋斗在民族复兴之路上


来源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片 | 赵鑫园 郭炀锴

文字 | 孙烨 鞠鹏波

编辑 | 聂子涵

东南学工家
您好,欢迎关注东南学工家,这里是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党委武装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将为每一位SEUer提供贴心的指导和服务。如果同学们对学校工作有意见建议,可以发送邮件至talktoseu@126.com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