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即“诛九族”。“九族”里的亲属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包括自己的所有家人,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等人;出嫁的姑妈及其子女;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
母族三包括外祖父一家人,即外公、外婆、舅舅等人;外祖母的娘家,即外祖母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姨妈及其子女。
妻族二包括岳父一家人,即岳父、岳母等;岳母的娘家,即岳母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
可见,“诛九族”是古代最严厉和沉重的刑罚,几乎让一个人的所有亲戚受到了连带。
既然“诛九族”如此惨无人道,那么,被牵连的亲属为什么不逃跑,等着被处罚?
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命容不得半点违抗。在这种背景下,当一个人或家族被判“诛九族”这样的极刑时,逃跑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实际中的操作十分困难。
《诗经·小雅·北山》里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意思说:广袤无垠的天下,没有一处不是君王的土地;各处土地的边界,没有人不是君王的臣民。
在古代社会,普通人能到达的地方都在皇帝的管辖范围之内,皇帝万人之上,他主宰了所有人的命运,他要处决的人,没有人能逃出手掌心。
具体来说,有五个原因让这些人对逃跑心生忌惮,不得不考虑许多事情。
其一,“诛九族”这个刑罚过于残酷,有极大的震慑力,让许多人不寒而栗。
一个人如果被判了“诛九族”,意味着跟他沾亲带故的所有人都会遭到灭顶之灾。如此严厉的刑罚,光是听起来就十分骇人,使得那些被判决的家庭成员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很快就失去了反抗和逃跑的意志。
这就像一只羊听到雄狮或者老虎要吃它,心里顿时瑟瑟发抖,即刻丧失了所有的想法。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羊想反抗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想逃跑又跑不过,只能等着受死。
更重要的是,谁若是逃跑,他的家人,亲属,以及亲属的亲属都会被牵连。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无知和自私,因为自己一个人而害了一大群人。
其二,从实际情况来看,逃跑的难度极大,几乎无地可逃。
古代社会虽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得到消息的时间非常延后。但是,皇权的触角却无处不在,皇帝有自己搜集信息的渠道,他想要掌握某个人的消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个人若是畏罪潜逃,通缉令被发出,全国各地的关卡、驿站、客栈都会收到指令,会对逃犯进行严密盘查。
况且,古代社会有户籍制度和保甲制度,每个人的身份信息和行踪轨迹,都会被严格记录和管理,一个人不论去到哪里,都有迹可循,想要逃脱衙门的追捕几乎没有可能。
有些人可能会说,可以逃到深山老林里边呀。
古代人烟稀少,荒郊野外猛兽横行,独自一人到深山,大概率是给猛兽送美食。
其三,逃跑需要一定资源的支持,逃跑者偏偏得不到这些。
朝廷如果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判了“诛九族”,首先会抄家,没收他们的财产,给大门贴上封条,他们的庭院就成了禁地,然后再把他们的所有社会关系立刻切断。
他们的头上被戴上了“朝廷重犯”的帽子,那些跟他们相识的人担心给自己惹祸上身,没有人愿意冒险去帮助他们,只会远远躲开。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孤立无援,逃跑所需要的资金、食物、工具、藏身之所,都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等于失去了外界的所有帮助和支持,丢掉了逃跑的所有条件,又能往哪里逃跑。
其四,逃跑并不能改变被判决的命运。
古代社会,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皇帝下达的命令,没有人敢随便质疑和违抗,只能无条件执行。
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一些逃犯即使东躲西藏,暂时可以逃避追捕和惩罚,但他们的身份与罪行已经被记录在案。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他们自己身上的标签永远无法洗脱。如果逃跑,就会被视为挑战和侮辱了皇权,罪行会进一步加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追捕他们的力度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他们在劫难逃。所以,对于那些被判“诛九族”的人来说,逃跑只是一种徒劳的挣扎,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其五,一些文化观念和社会因素影响了人们的逃跑意愿。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非常看重“忠孝”,对上效忠国家,对下孝敬父母。
当一个人面对家族的灾难,他更愿意选择接受命运,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而逃跑被看作是一种背叛和逃避责任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即使有机会逃跑,许多人也会选择留下来,与家族共患难。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逃犯成功逃脱的记载,但这些往往属于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
例如,明末名将杨展,他1644年守卫成都,被张献忠的军队破城俘虏,随之被押送到河边准备处决。行刑前,他抓住刽子手对他的盔甲感兴趣的机会,趁刽子手放松警惕之时,夺过刀斩杀了刽子手,跳进河里成功逃生。之后,他重新组织部队,对抗张献忠,并成功收复了许多地区。
这些个例都是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并不能代表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