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涉及日本的历史。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正式占领了中国东北,导致这一地区陷入黑暗的统治。日军自此开始对我国施加侵略,表现出贪婪而野蛮的本质。尤其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的侵华行动愈加猖狂,全面展开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层因腐败而丧失了抵抗能力,居然在日军对中华大地发起侵略时,还妄想进行和谈。这一切使得日军如同遮天蔽日的蝗虫,逐渐蚕食着中国的土地和资源,令无数百姓陷入苦难,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被迫流离失所。
这段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悲痛记忆。纵观日本的侵华史,最初的侵略始于东北。在广田内阁“向南方海洋发展”这一国策的驱动下,日本向我国东部沿海进军,最终甚至占领了首都南京,导致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然而,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是,尽管日军对华北和东北的广袤平原实施了占领,却只有两个省份始终未曾触及——陕西和福建。
关于日军不侵略陕西和福建的说法,网络上流传甚广,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真正从未对这两地施加过侵略。
这一说法显然存在严重的误解。首先,福建所遭受的侵略程度并不逊色于其他省份。我们不能因为好奇而轻信网络上的谣言,福建的地理位置与日军占领的台湾隔海相望,绝对没有理由不对这片肥沃土地产生觊觎之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紧接着在1938年5月13日,侵略者便攻陷了厦门。更有甚者,日军于1941年4月21日以及1944年9月27日先后两度占领了福州。
生活在这些被占领区的中国人民饱受磨难,日军在当地推行的是全面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策略。日本人自以为是在进行“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战争,然而当他们在武汉战役中遭遇惨败后,所谓的“速战速决”论调也彻底破灭。
随着占领时间的推移,日军越发意识到维持对中国的统治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资,结果陷入无尽的泥潭。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超出了日军的想象。
然而,当时的日本人却仍然相信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他们很快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口号,试图通过占领区的掠夺来维持在中国的军事行动。1939年2月12日,香港的《华字日报》曾揭露,敌人在福建厦门的经济活动中,利用所谓的抗日名义将人民的财产强行拍卖充公,然后通过由汉奸和叛徒设立的公司控制必要的生活物资。
在那个乱世,福建的汉奸横行无忌,厦南海上渔业公司的负责人方炳辉就成为了渔民的压榨者,而厦门果菜消费社又是由日方控制。水、电、电话等基本生活设施均被敌人掌控,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军甚至封锁了厦门港,设立“全闽水产株式会社”,垄断了水产品的流通,并对渔民进行残酷剥削。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不知有多少敌伪势力盘踞在福建。
而且到1942年4月1日,日军还开始实施物资管制,所有货物的流通都需经过日本人的审批,五金、棉花、木材、麻制品、皮革、树胶、香油、洋毛、石炭、药品、各类粮食和日用品等物资都随之大幅涨价。
日本人甚至伪造了国统区的法币,试图破坏中国人民的经济体系。福建等地沦陷后,日军印制了大量假冒的四行法币和福州省银行的5角辅币,将这些伪钞分发给了各类流氓和汉奸。这不仅是一种奸诈的手段,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伤害,财富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了日军的口袋。
他们利用这些伪钞非法获取了大量外汇,并借助这些外汇采购军火,随即对中国人民展开攻击,甚至肆无忌惮地进入国统区抢夺粮食和其他资源。
在当时的日本军队,财力极其有限。当日本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时,政府的焦虑与日俱增。仅在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的短短八个月内,日本便四次追加临时军费,总金额达到惊人的74亿日元。
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九·一八”事变四次对外战争中的总花费仅为45.22亿日元,巨额的战争开支让日本的财政状况变得十分紧张,物资匮乏现象日益严重。
在此情况下,日本别无选择,只能调整其侵华策略,试图充分利用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物资,以支持其侵略活动。这一策略即是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伎俩。
此时,日军的残暴本质开始显露。早在晚清时期,他们就在台湾实施了鸦片专卖制度,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邻近的福建省自然而然也遭受到鸦片的侵袭,众多百姓沉迷于烟馆,成为人见人厌的无用之人。
当时,不少人走私鸦片从台湾到福建,尽管日军尚未完全入侵中原,但他们通过鸦片专卖制度的手段,企图奴役中国人民的险恶用心已完全暴露。
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实施禁烟政策,并于9月份出台了《禁烟法》,针对鸦片及其他精神类毒品的种植、生产、销售和运输进行了严厉打击,然而日本的地下势力依旧在福建暗中活动,许多当地的日本餐厅暗中设立了大烟馆,继续为害一方。
当日本军队占领了福建厦门等沿海岛屿时,他们更是肆无忌惮地贩卖鸦片,鸦片交易骤然上升,其中许多都是由日本国籍的汉奸在操作,他们得到了日本军方的暗中支持,携手谋取财政利益,借此药物的毒害折磨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潜意识中削弱人民的反抗意志。
与此同时,日本人虚伪地设立了所谓的“禁烟局”,由竹内文雄等人负责监督中国百姓“戒烟”,实际任务则是提供鸦片烟的原料,同时负责鸦片烟膏的生产和销售,甚至向鸦片商发放营业执照。
在那个时候,福裕公司成为了日本人在福建生产鸦片的主导机构,他们甚至强迫中国农民种植罂粟等鸦片原料。由于厦门的土壤和气候并不适合罂粟的生长,日军将种植重心转移至闽浙沿海等地区。
他们强逼每一个村民至少种植一亩罂粟,若有抗拒者,立即将其拘留到日本海军部施以惩罚,许多人活着走出的人屈指可数。
这便是日军的“毒化政策”,与“光光政策”、“病毒战”、“细菌战”、“化学战”等手段相辅相成,目的就是将中国土地尽数纳入囊中。因日军此类政策,福建沿海的多个县市遭到严重损失。为了强制种植罂粟,许多家庭连饭都吃不上,冬季农作物的种植被禁止,粮食产量日渐减少,导致物价飙升,百姓们苦不堪言。
不过,福建人民并非毫无反抗之心。尽管日军已占领沿海地区,但他们无法攻陷整个福建。福建地形多山,民风彪悍,日军对于在此长期驻扎心存顾忌,始终无法全盘控制这一地区,昂贵的兵员和资源投入使得他们犹豫不决。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陕西地区的真实状况。
对于日本人而言,他们并非无意于进入陕西,毕竟西安在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不可小觑。然而,日军对这一城市的轰炸达到了长达七年的惊人之久,共实施了145次空袭。无论是西安的清真寺、宗教寺庙,还是当地医院,都成为了无差别攻击的目标,造成了半个西安的毁灭。
根据一些历史记录,曾在最惨烈的战争期间,西安城墙内外的树木上随处可见鲜血与肉块,因此“勿忘历史”的口号绝非空洞之词。
尽管如此,日军始终未能进入西安这个地方,西安的边界似乎成为了日军的一个无形坟场。
在日本侵华战争伊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组成了中华人民抗日统一战线。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迫于压力,于1937年8月上旬承认了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
自此,党领导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就是普通大众所熟知的八路军。国共两党遂开始了联合抗日的伟业。
从1937年8月下旬开始,八路军接到指令,从陕西的韩城、富平、泾阳等地渡过黄河,进军山西,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为了保护当时中共中央的核心根据地延安,八路军留下一支精锐部队,驻守在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河防线。时任该地区防务指挥官的是我军的大将肖劲光。
果然,日军很快就向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意图切断该地区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最终达到攻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核心的目的。
1938年3月2日,驻蒙日军的一部从保德出发,炮火轰炸陕北的府谷区域。同时,约有200至300名日伪军悄然从河曲及保德一带渡过黄河,入侵府谷县城,局势愈发紧迫。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第二天,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政府联合发布了《告民众书》,告知民众生死存亡之际,希望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
两天后,即3月5日,八路军的留守兵团及骑兵第二军在何柱国的指挥下相互协作,成功大败试图渡河的日伪军,收复了府谷县城。这标志着敌人攻击陕西的首次重大失利。
然而,日军并未就此罢休。1938年3月13日,日军第26师团派遣2000余人抵达神木府谷河防对岸,试图在炮火与飞机掩护下强行渡河。然而,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警备第6团以最为猛烈的火力,将敌军阻击在黄河之上。
其实,我们的反击并非是被动防御,八路军还在敌人侧翼灵活调动兵力,对其发起进攻。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敌军措手不及,被彻底击溃,再次退回敌方阵地。
在5月初,一支属于日军第109师团的旅团尝试打破八路军在宋家川设立的河防阵地。八路军警备第八团主动展开反击,发起了东渡黄河的行动。这支无畏的队伍在汾阳至离石的公路侧翼对敌军实施进攻,同时在王婆山地区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入侵。到5月10日,敌军在夜幕掩护下狼狈撤退,大为失措。
日军在陕北一带难得地保持了长时间的平静,但很快就进入了1939年。日军以人数从3000到10000不等的兵力,分五波次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攻击,攻击地点包括朱家川、凉水岩、马斗关等地。
在这场冲突中,八路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有效地依托于黄河的自然屏障,组织起坚实的防御。他们不仅主动出击进攻敌方,甚至设法渗透敌军后方,使敌人陷入被动的境地。抗日根据地在晋西南迅速发展壮大,积极牵制了想要侵入陕西的日军。
对日军轰炸西安却不选择轰炸延安的现象,人们或许会感到不解。其实,这其中的原因非常明确。当时日军的主要目标实际上是重庆。重庆作为山城,曾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周边密布着从中原等地迁过来的工厂和学校。
因此,日军对重庆采取了强烈的破坏行动,反观延安,尽管是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的根据地,但由于位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人烟稀少,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即使日军的飞机飞到上空,投下的炸弹也难以准确命中,因此日本人并不会做这样的低效行动,成本与收益显然不成正比。
然而,否认日军对延安的轰炸并非全然成立。在其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日军确实曾多次尝试轰炸延安。他们派遣飞机前来过十几次,实际上当时中共中央所面临的险境,当前延安周围被炸毁的城墙就足以表明这一点。
可以想见,毛主席等人在战时居住的窑洞,是因为该地区地势较高且开阔,易于建设防空洞,同时也便于人们疏散及起到隐蔽作用。因此,在那个战争形势严峻的年代,没有哪个地方可以被称为绝对安全的。
在日军入侵陕西的过程中,国民党的军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蒋介石将山西和陕西视为国民党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极为看重的地方。
蒋介石曾提及,虽然不怕日军从其他地区进攻,但他极为忌惮日军从卢沟桥介入山西,然后通过山西直逼四川。为此,蒋介石展开了一系列布署行动,调派国民党最精锐的胡宗南十七集团前往关中,负责守卫黄河河防。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特意致电阎锡山,要求他务必严守山西。阎锡山对此心知肚明,意识到他所统治的土地坐拥华北,是陕西与四川之间的自然屏障。身为山西的地方军阀,他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可以施展全力进行防守。
然因准备不足,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山西北部在短短两个月之间便消耗殆尽。由此,日军得以在黄河的防线对国民党军队展开进攻,然而,因国共合作,日军的渡河计划受阻,未能继续向陕西推进。
在1938年12月20日,蒋介石亲自前往一线进行军事视察,并在陕西武功召开了军事会议。
1941年4月20日,国民党的参谋总长何应钦亲自指挥中条山战役,但由于国民党执政者采取了令人失望的消极抗战战略,终于导致中条山会战的失败。
此战的失利使得陕西的防御形势迅速恶化,日军开始封锁晋南黄河沿岸的渡口。然而,彼时的日军已经无法渡过黄河,主要是因为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日本人不得不应对后方的连连问题,焦头烂额,集中精力对付共产党的武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陕西的防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逐渐陷入狂热,尤其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统治者因战果而产生的骄傲情绪愈演愈烈,开始向英美宣战,且并不打算与重庆方面谈判“和平”,而是谋求对中国的武力进攻。于是,他们把目标瞄准了西安,企图重创中国的军队。
然而,这一切最终仅是空中楼阁,日军的作战思想是“消灭西安的正面部队,切断西北公路,并与延安展开交战”,由此制定了进攻西安、兰州、延安的战略计划。
当时的日本军部甚至妄想同步进攻西安和四川,他们预见到1943年太平洋战场将陷入激烈战斗,因此急需在中国战场主动出击,同时也勾画出了一项名为“五号计划”的入侵战略。
在这项计划中,日军希望切断八路军从陕西后方的补给线,力图全歼八路军。同时,日本陆军总部计划将兵力从现有的217万提升至270万。为了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侵略行动做准备,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甚至乘坐侦察机,对陕北、秦岭、汉中盆地及大巴山脉进行了航空侦查。
然而,随着日本瓜岛战役形势的趋紧,南方的日军已经无力再分兵力,日本不得不将原本计划投入到“五号计划”的兵力拨回到太平洋战场上,其中包括了第六师团、第41师团以及第51师团。
随之而去的,还有大量的军用车辆和物资,使得“五号计划”直接陷入瘫痪。第六师团被派去支援瓜岛,第41师团与第51师团则转向新几内亚。最终,第51师团遭遇美军空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步兵115连队更是全军覆没。
从战争开始至结束,日军始终未能突破陕西的防线,然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可估量的。那时福建不仅受到日本侵略者的侵犯,陕西的各大城市同样难逃厄运,西安遭到轰炸,民众几乎每天都在处理尸体。
西安的南郊和北郊充满了日军轰炸下死去的军民,而如今西安仍留有大轰炸的遗址。这就是我们抗击侵略者的历史,没有他们的英勇付出,就没有新时代的中国,他们都是值得铭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