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奋斗一生未能封侯,在人生的最后一战漠北之战中,更是因为迷路自责,以死明志,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而比他小了几十岁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却于漠北之战中统率大军千里迂回,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敌7万之众。
随后更是乘胜追击到狼居胥山,攻克瀚海,扬威而还。“封狼居胥”由此而来。
霍去病能超越李广,绝不是因为他更年少轻狂,而是因为他几乎从不迷路,总能精准探寻到匈奴军队的阵营或者驻扎点,对其进行点对点打击。
为什么同样置身于广袤无垠的战场,偏偏霍去病能够准确锁定方向呢?
第一,霍去病军中有“活地图”。
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卫青军中,有一个对匈奴内部的水草分布、部族领地等情况了然于胸的人,这个人,便是被匈奴扣押了十三年之久的,大名鼎鼎的大汉外交专家张骞。
在被匈奴扣押期间,张骞通过为匈奴提供翻译、教学等服务,换取了一定的行动自由,走遍了漠北、漠南的大部分牧场。
而后,张骞瞅准机会逃离匈奴,逃回了长安,汉武帝感念张骞虽被俘虏,却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操,授予其校尉的军职,命令他跟随卫青出征塞外。
从此之后,只要有张骞带路,汉军基本上都不会饥渴难耐,因为张骞非常了解匈奴的水草分布在什么地方。
张骞从大将军,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有了张骞的引路,霍去病才敢孤军深入匈奴驻地,斩杀匈奴主力。
第二,霍去病的军中有匈奴人。
除了张骞,霍去病的军中也有一些匈奴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霍去病打完胜仗后收编的俘虏,也能起到向导的作用。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表彰霍去病的功劳,汉武帝更是直接下令: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这里面的“荤粥之士”指的就是匈奴人。这些匈奴人在投降汉军后,并没有被杀戮囚禁,而是被编入了骠骑将军军中,成为了汉军士兵。
在匈奴土生土长的他们当然对匈奴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既能帮助汉军在草原戈壁中找到吃的喝的,还能空降匈奴老巢,精准性不亚于今天的GPS。
第三,霍去病军中有记道车和指南车。
除了人工向导,霍去病军中也使用了记录步数的记道车,基本上是行进一里路,车上敲一次鼓,让汉军明白自己已经走了多少里的路。
还有指南车,也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综上,霍去病不迷路,不是因为他自己认路,而是他军中有能人相帮,有工具相助。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不也是汉军将领吗,为何李广会迷路?难道汉武帝还搞区别对待,不给李广配向导配工具?
这样揣测的话还真冤枉了汉武帝。其实李广军中,该有的配置都有。
比如公元前121年,李广就和张骞一起,率军从右北平郡出征攻打匈奴。如果李广能够和张骞精诚合作的话,估计那次就立下大功,早早封侯了。
遗憾的是,李广对张骞这种长期滞留匈奴的将领疑心重重,无法真正给予其信任。
出发没多久,李广便和张骞兵分两路,各自为战,后来李广走岔了路被匈奴包围,张骞没能及时救援,也受到了惩处,被剥夺了爵位。
霍去病呢,他认为张骞这样的人才被贬为庶民太可惜了,很快请命要带着张骞一起出征河西走廊,对张骞依然秉持着绝对的信任。
对那些匈奴的降将甚至匈奴的贵族,霍去病也坚守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准则,总能充分调动匈奴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最不可思议的是,霍去病在收编匈奴降兵后,甚至能立刻带着这些人反手杀回去。这种非同一般的领导力、自信心和激励动员能力,是霍去病屡屡创造奇迹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霍去病在打仗时能精确定位,得益于他出色的战术规划以及人尽其用原则。
而李广经常迷路,则可能与他对向导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过于依赖个人勇猛有关。
两人在军事行动中的不同表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