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涪陵外国语学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躬耕教坛、潜心育人,他们笃实奋进、甘于奉献,他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点滴平凡,皆是真心;过往瞬间,处处感动。
他,立于三尺讲台,心系莘莘学子,栽培栋梁之材。他,在腊月寒冬,坚持陪伴跑操。他,在炎炎烈日,与学生共进退;他牺牲自己的假期,自愿为学生辅导功课。
开学前夕,他独自一人打扫教室,不慎摔倒,摔断了骨头。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他心系他的学生,仅住院休息了一周便重返讲台,他扶着腰忍痛讲课的身影让我们泪目。他是谁?他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是人生旅途中的“启明星”,他就是执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学子们爱戴的老教师,黄图强。
——九年级一班 何美玲
“我感觉学校在我生命中间,好像不能丢下,心里对教育有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喜爱”。在涪外,有一个身影,总是早上六点准时到校,大课间陪伴学生跑操,课间再答疑解惑,周末就在家备课……自1982年工作以来,这样日复一日、活力又充盈的教学生活已经占据了他生命中四十四载时光。他就是黄图强,重庆市涪陵外国语学校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重庆市特级教师,获重庆市名师提名奖,重庆市优秀献课教师。涪陵区2、4届科技拔尖人才,涪陵区名师,涪陵区优秀班主任。
作为涪陵区第一个数学特级教师,黄图强今年已62岁,他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喜人,多名学生考入清北等名校。他总说,“我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我要求学生能办到,我自己先办到。要让学生能吃苦耐劳,我自己也要吃苦耐劳。”于是在教室里,学生不会通下水道,他亲自教;在操场上,学生每日参加课间运动,他陪伴着锻炼。他总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教师用心耕耘、用心陪伴的成果。在他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也总是被评价有礼貌、肯上进、很听话。
南开二班的于梓艺说到,“第一次的月考成绩十分不理想,我突然像迷了路的孩子,从来没有这么迷茫。但黄老师课上和课下的辅导又让我拾起了希望。黄老师不仅把我们当学生看待,更是把我们当作他的孩子,我非常感谢黄老师对我的关照。”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发芽的种子,都可以开花发芽,我一直用期盼的心等待着花开的故事,让孩子慢慢成长。我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和孩子打交道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在涪外娃眼中,黄图强总是元气满满,精气神十足。
黄老师是我心中最崇拜、敬仰的尊师。在他的课堂上总是欢声笑语的,他总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会我们一个又一个数学知识,每天的数学课堂上,他总是一脸高兴,欢喜地走进课堂,仿佛天天都有天大的好事。每次下课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了一遍又一遍。在上周家长会时,他说离开讲台,他只是一个年纪大的老头,但站上讲台他就是“黄帅哥”,充满动力、活力。他总是这样让我们和家长都充满对他的信心。南开二班的肖惠尹这样谈到。
几十载的浓墨淡彩,挥洒不尽的教师情怀。这样一位“劳模”式名师,仍坚持担任班主任、跨级教两个年级的数学,因为——“舍不得”。他调侃到,“我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对学校有很多深厚的情感,只想付出与奉献。其实你多付出一点,学生也知道。”他用自己的爱心与情怀,诠释了一名涪外人的无悔选择,用奉献书写着真善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余热。
自费整理六、七年级的导学案,带领教研组钻研业务共同提升,聆听家长倾述,分享班级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黄图强总说,“我喜欢教书,我教书的这四十几年来,我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孩子。”这样纯粹的教育初心也深深感染着涪外的青年教师们。七年级班主任李述训表示,“黄老师带班亲力亲为,经常指导提携年轻班主任,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我们受益匪浅。”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繁重而又紧张的,每天早晨从踏进校门那一刻开始,就如同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但黄图强总会“分条缕析地把所有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说,“周日我喜欢早到校园走一走,看一看,有什么事自己亲自做,我要求学生也要按时到位。”不仅如此,他也十分注重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教室内外阳台的卫生,教室物品的布置与摆放,他都要做到“完美”,他说要让任何学生进到教室就能安静下来,迅速沉下心来学习。
九年级一班的隆舒婷深有感触,“我记得冬日清晨,阳光还未照进时,走进教室,总能看见他拿着扫把默默为我们打扫着教室的身影。当他走上那三尺讲台,粉尘扬扬,仍遮不住他对教学的热爱。回忆也许有些模糊,但记得他讲起数学题时满足热爱的眼眸。初入校园时,我满是对未来的无措。他似路途中的指路牌,为我指明方向;他似迷雾中的缕缕清风,为我驱散重重迷茫。在漫漫学习生涯中,很有幸遇见他,在我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名为“数学”的种子。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无不是他的默默付出。”
一盈讲坛,缕缕芳心。黄图强老师的故事,是涪外众多优秀教师的缩影,他以无私的爱、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铸就了涪陵教育的坚实基石。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教师的伟大。让我们向黄图强老师及所有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的教师们致敬!
文图编|高立
初审|吴国芥
终审|于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