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杜华安副主任团队成功完成医院首例ICE(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手术,为患者从源头上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房颤脑卒中的目的。该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在房颤患者综合管理诊疗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手术回顾
今年80岁的李奶奶在3年前因意识障碍和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诊断为脑卒中,合并阵发性房颤,一度濒临死亡,虽经积极抢救及治疗,病情得到恢复,但仍然遗留认知障碍、左侧肢体瘫痪。家属辗转多家医院,经多位专家研判,一致认为阵发性房颤形成的血栓,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为避免房颤产生更多的血栓,专家给予抗凝药物进行治疗。但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一年时间内,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并因此多次住院。为此,家属经多方了解,慕名找到我院心内科杜华安副主任进行咨询,希望能为李奶奶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杜华安副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后,考虑患者为阵发性房颤,有高卒中风险,同时也有高出血风险。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杜华安副主任决定为李奶奶选择一项特殊的介入手术——左心耳封堵术,既可预防卒中,又可避免由抗凝治疗而引发的出血并发症。
该手术仅在大腿根部穿刺一个小针眼,由该穿刺点将手术器械引导到左心耳处即血栓产生的部位,在左心耳入口处释放一枚封堵器将其牢牢封住,从源头避免血栓形成。
•
✦
左心耳封堵器植入过程
✦
•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杜华安副主任带领团队经过细致的手术操作,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第2天,李奶奶就恢复到术前状态,术后第5天后顺利出院。
•
✦
植入后的左心耳封堵器
✦
•
科普小课堂
杜华安副主任介绍,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是脑卒中,即中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房颤患者容易发生中风,是因为心房不能规律的收缩,血液在左心耳内瘀滞而形成血栓,这种血栓往往比较大,随着心脏的搏动,血栓会从左心耳中跑出来。如果跑到肢体动脉引发栓塞,严重者需要截肢;如果经血液流到大脑则会导致中风,轻则偏瘫致残,重则痴呆、植物人、甚至死亡。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90%-100%是来自左心耳。
技术介绍
左心耳封堵术(LAAC术),又称为左心耳介入封堵术,指采用介入的手术方式穿刺股静脉,经股静脉送入盘式或塞式封堵器至左心耳展开堵塞左心耳,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房颤病人中风的风险。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疗效确切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评估存在高栓塞、高出血风险时最适宜的新技术。但手术的难点在于左心耳的大小因人而异,所以封堵器的大小不一样,需要准确测量出左心耳的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合理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对于无法接受长期抗凝治疗、不愿意行房颤消融术、房颤消融手术失败或已经开展规范抗凝治疗仍发生栓塞的患者来说,左心耳封堵术带来了新的希望。
专家简介
杜华安,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讲师,博士研究生。入选2024年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项目。任重庆市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第八届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重庆市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心电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医学学会数字诊疗分会委员。
擅长室上速、房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室速)的三维标测及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及脉冲电场消融(PFA);冠脉PCI及腔内影像IVUS、OCT的应用、起搏器植入(包括ICD、CRT、左束支区域起搏)、先心病及左心耳介入封堵、顽固性高血压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治疗。
门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00-12:00)
咨询电话:
023-65714041/65714042
文字丨杨可 陈希
编辑丨陈希
初审丨杜华安 胡子牧
审核丨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