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点击音频聆听
菩萨修习六度、庄严国土、利益众生,这些善行和世人善行有什么不同?
《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是佛菩萨的广大发心,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但关键在于后面的转折:“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发愿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更要在做的过程中,保有无住、无所得之心,不能执著“我度了谁,做了什么善行”。
《金刚经》中,一切法门的修行都不忘两点。
首先告诫我们,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从头至尾,始终贯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提醒。四相代表世间一切执著,如果还有这些,就是世间的普通善行,而不是菩萨行。
其次是“所谓……即非……是名……”的三句式。
菩萨对一切现象的观察都要契合中道,认识到这些存在只是缘起假相,本质上是无自性空的。对佛弟子来说,世间现象还容易看清,却会把执著投射到信仰上,以为佛陀身相、修行结果是真实的。
《金刚经》不仅要摧毁我们对世间的执著,还要扫除我们对信仰的执著,反复提醒我们:如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是无所得的;如来说那么多法,其实是无法可说的;如来有三十二庄严相,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实在,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
《金刚经》中,始终贯穿了这样的提醒。我们学习之后,也要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看看自己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对所修的善行,能不能三轮体空?这些观察都是建立在般若中观的见地上,可以剔除世俗菩提心存在的杂质,提升发心的纯度、力度和广度。
●●●
往期回顾
师说 | 别再让生命野蛮生长
师说 | 原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