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巴菲特亲笔撰述的唯一著作,他坦言:“这本书比任何一本关于我的传记都要好。”
这本书收录了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历年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通过9个篇章分享他长达60多年对投资、经营、公司治理、会计和金融等领域的思考。虽然是一本关于投资方面的书籍,但凝聚了投资大师的投资智慧与人生哲学,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关于伯克希尔: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说起巴菲特,不得不提他背后的伯克希尔,这家早在19世纪就根植于纺织业的公司,巴菲特1964年接手后,该公司每股账面价值为19.46美元,内在价值则更低。如今,每股账面价值是100000美元。
伯克希尔如今已经拥有80个不同业务范围的控股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业务是保险。伯克希尔旗下的企业覆盖面之广,以至于巴菲特说:“当你注目伯克希尔的时候,实际上你看到的是整个美国的商界。”
巴菲特和芒格通过投资于那些具有优秀特征的企业和优秀的管理层,构建了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庞大的商业王国。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投资:一是通过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公司100%的股权;二是在股市买入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后者买入股票的方式,价格低于购买整个公司。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按照巴菲特的说法,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出自什么伟大的计划,而是源于集中投资——通过将资本配置在那些具有杰出经济特征、并由一流管理层管理的优秀企业。
巴菲特的长期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全部或部分持有多元化、能产生现金流、超越平均回报的优秀企业,追求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不会盲目扩张,同时对于旗下运营不佳的企业,只要还能产生现金并且管理层优秀,他也不会轻易放弃。
与所有者相关的15条企业原则
“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是贯穿这本书的主题,1983年,巴菲特总结出了15条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新的股东了解巴菲特及伯克希尔的管理思路。在巴菲特看来,时至今日,40年前的“原则”依然有效。
1、以合伙人的态度行事。虽然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会以合伙人的态度行事。芒格和巴菲特将股东视作合伙人,而他们则是执行合伙人。他们并不将公司本身看作资产的最终所有者,而是认为公司仅仅是其持有资产的一个渠道。
2、与股东利益一致。大多数的公司董事会成员将伯克希尔视为自己的产业,他们财富的来源主要是持有公司股份所带来的价值。换言之,吃自己做的饭,与股东利益风险共担。
3、长期的经济目标是每股内在价值的平均年回报率最大化。长期目标不以伯克希尔公司规模来衡量经济意义或表现,而是以每股的增长率来衡量。
4、为了达成目标,首选是直接持有一系列多元化的企业。从中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第二选择是通过旗下的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寻找便于交易的股票,从而持有一些类似企业的股票。
5、忽略账面数据,重视企业未来收益。芒格和巴菲特即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会忽略企业的综合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重视企业所产生的收益以及我们认为重要的数字,这更有助于投资者的判断。
6、账面的结果不会影响投资运作和资本分配的决策。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希望那些未体现的盈利,通过资本增值的形式体现在企业的内在价值中。
7、谨慎使用债务。宁愿拒绝一些诱人的机会,也不愿过分负债,虽然这种保守的策略会影响收益,考虑到背后众多的投资者、考虑到信托责任,这种方式是唯一能让人安心的办法。
8、关于收购:不会置长期的经济结果于不顾,也不会让股东花冤枉钱,花高价收购公司以追求多元化。
9、定期反思政策:以每五年为周期考察留存在公司的利润,并定期根据结果反思政策。随着资产日益增长,留存利润将越来越难以寻得运用良机。
10、只有在物有所值的情况下,才会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收购。这一原则不仅运用在企业并购或股票投资商,也运用在股债互换、股票期权、可转债等方面的投资上。
11、无论价格如何,都没有兴趣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对于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企业,只要他们还能够产生现金流,只要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良好,就不会出售。
12、坦诚沟通、如实汇报。在与股东沟通企业经营状况的过程中,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坦诚、如实的汇报。与股东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年报;二是季报;三是股东大会。对所有股东一视同仁,所有股东同时得到同样的信息。
13、不会讨论个股、甚至已经出售的股票。所有开诚布公的沟通,都是在法规监管的范围内讨论我们的证券市场行为。
14、用合理的股价吸引长期投资者。希望股东在持有股票期间,能够获得与公司美股内在价值损益同步的收益。为了这一目标,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股价需要保持一致。
15、希望长期超越大盘。常常将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的表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比较,希望长期超越大盘。但这样做也有缺憾,由于种种原因,巴菲特预期熊市时会超越大盘,牛市时则会跑输。
或许正是这15条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以及伯克希尔定期与股东之间的充分沟通等因素,让伯克希尔的流通股股东稳定性极高。比如,每一年年底和年初相比,伯克希尔的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有98%是不变的。在巴菲特看来,这种感觉非常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沟通不必年复一年重复之前说过的话,因为彼此了解、有着共同的长期目标。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广受尊敬的投资家及作家费雪曾将公司吸引股东的策略比喻为吸引顾客的策略。一家餐馆可以定位于特定的食客——喜欢快餐的、喜欢西餐的、喜欢中餐的等。通过风格的定位,最终获得一批志同道合的“粉丝”。这正如伯克希尔与股东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正如资产管理公司中每一个独立的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正是有着共同理念、价值观的人,才会一起走更远。
巴菲特坦言,希望喜欢伯克希尔服务和“菜品”的人可以年复一年与伯克希尔在一起。毕竟公司的总股本是有限的,股东的位子也是有限的。所以,巴菲特希望公司股票的底换手率继续保持,保持在那些理解公司运营、欣赏他们的投资策略的人手中。
本文分享的内容只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书中的“冰山一角”,书中有更多关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分享,感兴趣的书友不妨读一读。
本文作者:庚您同读书友会书友 Lillian
——The End——
风险揭示: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