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琦丨明朝开国功臣,何以是这四十四人?

学术   2024-10-13 08:40   北京  

明朝开国故事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生于明清易代之际的上官周便以一部《明太祖功臣图》享誉后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描摹了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定鼎治国的四十四位功臣。清末甚至有书商将《明太祖功臣图》中的人物画像改名易姓,置入绣像本《三国演义》;鲁迅先生也曾将《晚笑堂画传》(其卷下即为《明太祖功臣图》)赠与苏联画家亚历克舍夫……2023年,该画集被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本为底本,由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孔令琦先生点校出版。本文即节选自“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明太祖功臣图》导读,标题为小编自拟。

作者:(清)上官周

点校者:孔令琦

丛书名: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定价:30.00元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4

书号:978-7-5533-4151-4

《明太祖功臣图》中收录的四十四位明代开国功臣,大致可分为八个类型。首先是后妃类,仅一人,即马皇后。其次是朱元璋南下定远时所带“淮西二十四将”中有十人入选,分别为徐达、汤和、吴良、花云、耿再成、陆仲亨、华云龙、郭子兴、郭英和周德兴。朱元璋在江北发展时期收获的武将功臣有十五人入选,具体为吴复、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邓愈、胡大海、丁德兴、廖永忠、俞通海、张德胜、韩成、薛显、蔡迁、赵德胜和濮真江北儒士前来投靠的有三人,系冯国用、冯胜兄弟及李善长。江南儒士加入朱元璋阵营入选的有八人,分别为陶安、孙炎、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王祎及韩宜可。元军将领投降朱元璋的有一人,为康茂才。陈友谅阵营来投战将有两人,是傅友德和丁普郎。另有僧道弄臣四人入选,分别为张中、周颠、冷谦及郭德成。

从上述情况来,这些功臣大抵在明太祖敉平陈友谅势力之前就陆续投入麾下。要弄清楚这些功臣与明太祖的渊源,需从朱元璋早年的创业经历说起。

元末动乱,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孙德崖、郭子兴等五名首领起义占据濠州(今凤阳)。大约两个月后,朱元璋前来投奔,受到郭子兴的赏识。不久,郭子兴又把自己的养女许配给朱元璋,这便是后来的马皇后。当年九月,元军攻陷徐州,义军首领李二(芝麻李)战死,部将彭大、赵均用等率余部突围至濠州。彭、赵虽战败,但所统兵力仍比濠州起义军强大,因此濠州五帅皆受其节制。不久,彭、赵卷入濠州起义军的内部争斗。郭子兴和彭大联手,赵均用则与孙德崖等四人结盟,双方不断发生摩擦,甚至出现火并。年底,元将贾鲁率部包围濠州城。大敌当前,起义军只得暂时搁置内部恩怨,共同抵抗元军。

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贾鲁病死,元兵撤围。濠州起义军五个多月的防御战虽获胜利,但折损严重。于是,朱元璋回家乡募兵补充,徐达等故旧纷纷前来应募,得七百余人。郭子兴闻报大喜,提升朱元璋为镇抚,并让他指挥这支队伍。从此,朱元璋开始掌握武装部队。

朱元璋预感多支起义军共处一城,彼此又龃龉不断,迟早会生祸端。同时,朱元璋对仰人鼻息的处境也很不满意,因此他提出离开濠州,谋求独立发展。赵均用出于削弱郭子兴势力的目的也支持了朱元璋出走的计划。于是至正十四年(1354)六月,朱元璋挑选了徐达、汤和陆仲亨等二十四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带离濠州,前往定远。为了不致引起其他首领的猜疑和反对,朱元璋把原来率领的七百余人全部留给了郭子兴。

这时在定远张家堡驴牌寨有民兵三千人,因缺粮而走投无路,朱元璋出面将其招致麾下。接着又收编了廖大亨在横涧山的义兵二万余人。“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从此,朱元璋有了几万人的大部队。朱元璋将部队进行整编,得精壮二万,经十余日训练后,率部南下滁州。

途经妙山时,定远人冯国用、冯胜兄弟前来投奔。史载冯氏兄弟“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朱元璋同他们讨论天下大事,国用回答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战,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这番话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于是就留其在幕府参议。

不久,同为定远人的李善长也到军营求见。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就命他在幕府掌书记。有次,朱元璋问他:“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这番话进一步坚定了朱元璋打江山的决心。

在此前后,胡大海赵德胜等也陆续来投。另外,朱元璋夫妇早年还收养了一批养子,史载有二十余人,沐英李文忠等即此种出身。

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朱元璋部顺利攻下滁州。不久,郭子兴率其所部万余人从泗州前来,看到朱元璋“所将兵三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非常高兴。此时,元相脱脱正率大军围攻高邮,形势危急。朱元璋适时通款元军,促成元军未向滁州杀来。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朱元璋建议攻取和州(今和县),解决军粮问题,该建议得到采纳。不久和州攻下,但入城后的部队掳掠妇女甚多,朱元璋见状即刻严令禁止,并于次日将所有妇女释归。此后,朱元璋更加留意军纪问题,禁止杀掳,这使他的部队大得人心。不久,孙德崖因濠州饥而到和州就食,朱元璋从大局出发予以接纳。但此举引发郭子兴不满,郭部扣留了孙德崖,孙营也劫持了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赴孙营换回朱元璋。后经缓颊,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徐达也得保安全。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死。其时刘福通等已在亳州拥立小明王韩林儿,国号大宋,并派人“至和阳招诸将入其党”,众推郭子兴妻弟张天祐北上领命。四月,张天祐带回大宋政权的任命,以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位居第三。虽然军中事务此时已全决于朱元璋,但他对上述任命还是不满,曾抱怨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部下将领和谋士们提出此时力量尚不足自立门户,不如暂且接受,引为声援。朱元璋才勉强同意,“纪年称龙凤”,“然事皆不禀其节制”。

当年四月,朱元璋从和州继续南进,在途中喜获怀远俊杰常遇春。当时,朱元璋欲渡江发展,但苦于没有船只。恰在此时,巢湖水师俞通海等前来乞援。朱元璋大喜过望,谓徐达等曰:“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师来附,吾事济矣。”于是朱元璋于五月亲赴巢湖接洽。经谈判,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部加入朱元璋帐下,赵普胜则西去投靠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此后数日,天降大雨,裕溪河航道通畅,前来会合的巢湖水师船只全部顺利驶入长江,达到和州,“舟楫具备,军威大振”。”泗州人邓愈也在这时归附了朱元璋。

同年六月一日,朱元璋率主力登舟,向江南进发。当时“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还未正式受职的常遇春飞舸直前,持矛突刺,元兵夺过矛头,拼命拉扯,常遇春“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朱军见状蜂拥而上,遂拔采石。此即后世津津乐道的“超登采石”。

江东地区承平日久相对富庶,过江士卒皆欲掳掠一通即回江北。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今当涂)。若听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于是下令斩断全部船缆,放舟江心,这种近乎破釜沉舟的作法断了士兵很快返回北岸的念头。朱元璋乘势大声下令说:“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

在朱元璋果断指挥和旺盛士气的激励下,奔袭而来的朱军一鼓克城,元太平路总管靳义“赴水死”,万户哈纳初被俘。兵士攻入太平后,刚欲掳掠,就见朱元璋命李善长取出早已写好的禁约,“榜之通衢”,诸军“皆愕然不敢动”。有士卒违令入民家,当即被就地正法,“城中肃然”。”稍后,朱元璋将富民所献财物分赐将士。上述举措得到太平百姓的热烈拥护。地方耆儒李习、陶安等率众出城迎接,陶安见到朱元璋后感叹:“我辈今有主矣。”两天后,朱元璋与二人讨论时事,陶安献策:“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世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进一步询问攻取集庆(今南京)的可行性,陶安回答说:“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朱元璋大悦,留陶安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李习为太平知府。

此时元军正四面杀向太平,元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以巨舟截采石,闭姑孰口”,截断朱军退路。而“义兵”元帅陈野先率其部将康茂才与元兵会合,水陆并进,直攻太平城。朱元璋亲自督兵拒战,命徐达、邓愈领偏师迂回穿插,前后夹击,元军大败,陈野先被擒,朱元璋“释而用之”。七月,朱元璋命张天祐率军连同陈野先的降军取攻集庆,不克。八月,朱元璋派徐达等攻取了集庆周边的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九月,朱元璋又命郭天叙、张天祐及陈野先再攻集庆,四面围城“凡七日”。激战正酣时,陈野先与城内元军配合,临阵反戈,郭天叙、张天祐兵败被杀。陈野先追击朱军到溧阳时,亦被当地乡兵误以为是红巾军而设计诱杀。

郭天叙、张天祐死后,朱元璋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丁德兴吴复韩成薛显蔡迁濮真等悉数正式归入麾下。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三攻集庆,元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战死,蛮子海牙走投张士诚,康茂才等率众降,朱元璋“得军民五十余万”。次日,朱元璋巡视集庆城郭,在谯楼上,他踌躇满志地告诉徐达等左右随从:“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随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赵忠为兴国翼元帅以守太平,新附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也都量才录用,授予官职。到七月,朱元璋建江南行中书省,自兼总省事,其下设参议、左右司郎中、都事,并置行枢密院、理问所、提刑按察司、营田司等机构初步组织了一个政府。

攻取集庆只是让朱元璋在江南有了立足之地,但其周边形势仍十分紧张。当时应天东南方向张士诚的势力已从平江(今苏州)伸展到常州;西北方向,天完政权红巾军已夺占池州,不久陈友谅取代徐寿辉后更是咄咄逼人要东进。此外,“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花、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这些元军也都对应天虎视眈眈。

因此,朱元璋在占领集庆的当月就派徐达夺得镇江,六月又命邓愈攻下广德。到至正十七年(1357 )二月,徐达又攻克张士诚占领的常州。其后,朱元璋遣将四出,先后攻占长兴、江阴、常熟等地,使张士诚“侵轶路绝”。

稳定了应天形势后,朱元璋开始向皖南、浙东发展,扩大势力。四月,朱元璋亲统大军攻下宁国(今宣城),得将士十余万。七月,胡大海攻克徽州(今歙县),十月常遇春占领池州。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邓愈克建德。十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克婺州,改为宁越府,又改为金华府,建浙东行省。正是在朱元璋到金华视察时,王祎随使者拜见,被任命为中书分省掾吏,后成为胡大海的幕僚。至正十九年(1359)初,胡大海克诸暨,九月常遇春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再克处州(今丽水 )。这样,元江浙行省的西部就基本归朱元璋所有。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进攻应天。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故友关系,设计诱使陈友谅进入龙江埋伏圈中,大败汉军,此即“龙江大战”。得胜的朱军乘势收复了太平、安庆、信州( 今上饶)、袁州( 今宜春 )等地。陈友谅撤退途中,部将丁普郎和傅友德率军也投奔了朱元璋。

在开疆拓土、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也不忘网罗人才。如浙东地区著名文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就被礼聘到应天,朱元璋为之创建礼贤馆。攻克徽州时,儒士朱升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奠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础战略。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张士诚命手下悍将吕珍攻入安丰(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下辖镇),大宋政权失败。朱元璋亲自赴援,将小明王韩林儿护送出城,安置于滁州。此后朱元璋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势,逐渐“张皇六师,飞旗角亢”。

面对先取东面的张士诚还是西面的陈友谅,朱元璋颇费了一番考量。史载刘基献计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掠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纳了这一策略。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亲援安丰之际,“忿其疆场日蹙”,统率江汉政权主力六十万大军“空国而来”,进围洪都(今江西南昌)。史载陈友谅为这次决战专门制作了一批“大舰”,其“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朱元璋部都督朱文正与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等率军死守,汉军环攻八十五日不下。七月,朱元璋亲率舟师二十万前来救援,僧道人物张中、周颠随行。

陈友谅得到朱元璋赴援的消息,遂解围向鄱阳湖口方向迎战,七月二十日两军相遇于康郎山,鄱阳湖之战由此打响。到八月二十七日,在混战中陈友谅“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此战长达三十六天之久,战况惨烈,陈友谅部几乎全军覆没,而朱元璋方面的伤亡也很大,宋贵、张志雄、韩成、陈兆先、丁普郎等勇将皆战死。

鄱阳湖大战后的次年,朱元璋即在应天称吴王,俨然已有中央政府的姿态。此后,朱吴王罗致人才的方式出现转变,逐步淡化投奔、故旧等个人色彩,开始着手建立规范的官吏黜陟制度,文臣武将都有各自明确的岗位、职责、义务和权利,与朱元璋的关系已从私人友好转变为君臣之分。这在王朝开创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项举措,右副都御史韩宜可就是洪武初年通过行政手续举荐入仕的。

由于《明太祖功臣图》并不是严格的史学著作,因此其人物入选大抵是根据作者的个人认知。如向朱元璋献上战略方针的朱升未被选入,而号称生于宋亡之前的冷谦、宣扬“人情不过多得钱,饮美酒”的郭德成却得入选。上官周在自序中也说:“古人之实获我心者,亦奚翅百二十人而已,殆不过存什一于千百,以慰我景仰之私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洪武朝后期,明太祖对开国功臣多加刑囚诛戮,太子朱标极力反对。曾进谏道:“父皇杀人太多,怕会有伤和气。”太祖未即置评。次日,太祖故意将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条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太祖从容曰:“你不敢拿,无非是怕这些棘刺扎手,朕帮你都拔了,你不就敢拿了吗?朕现在惩处的都是会为祸国家的人,杀了他们,天下太平。这是你的福气,懂吗?”太子听后回禀:“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太祖大怒,追打太子。这个故事出自稗史杜撰,不一定真实,但也多少反映了封建王朝时期君臣际遇的难得。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共同打造自2006年至2024年7月,已走过19年的历程。该套丛刊以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宗旨,题材包括诗文、书信、游记等,内容大到历史地理、军事文化,小到民风民俗等,无所不包,是读者全面了解南京必看丛书之一,同时也为读者研究南京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该套丛书与《金陵全书》配套成龙,至今已出版19辑,备受读者喜爱。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