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在转型数年后,经营理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作为保险科技公司,比起经营,更应将合规放在首位,选择更健康、更具敬畏心的盈利模式。
又一家保险科技递交招股书。
9月17日,保险科技企业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元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定为“YB”,由高盛、花旗、中金、老虎等知名投行联席承销。
尽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3年首年保费计算,元保已经是国内人身险市场的第二大分销商,但在庞大用户量背后,元保却饱受争议:一方面,其起家的“0元保”“1元保”等“魔方业务”如今已经被监管部门明令叫停;另一方面,其“恶意扣款”、“虚假宣传”的问题至今在黑猫投诉上也屡见不鲜。一名接近元保的行业人士张先生(化名)告诉陆玖商业评论:“这些模式类似的保险科技公司,都知道现在不是好的上市时机,但行业监管现在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只能先上了再说。”如今,整个保险科技行业进入融资停滞期,企业在资方的回购压力和亏损之下都急需上市输血。今年以来,在元保之前已有多家企业IPO,元保选择在此时上市,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01
2019年,元保成立,公司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保险服务的转型与升级,其创始团队由多位互联网行业资深人士组成,且几乎都有在网易工作的背景。
元保创始人方锐在2003年加入网易,创立网易电商和网易支付,曾任网易集团副总裁、传易集团CEO等职位,在网易任职时间长达17年;元保的联合创始人李颖则曾任网易电商事业部的副总裁。正是创始团队的履历和经验,让元保从创立初期便深谙互联网的玩法。元保以中介的身份切入销售环节,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进行获客,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将“0元保”“1元保”作为宣传主位,让其上线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数百万付费用户。同时,元保也在成立一年时获数十亿元融资。招股书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元保的保险消费者数量分别达到460万和810万,近乎翻番。招股书显示,元保2021、2022、202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85亿元、8.50亿元和20.45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21%和141%;同期,元保的归母净亏损分别为12.18亿元、4.35亿元和3.33亿元,元保2021年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42亿元,2022年和2023年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875万元和2.03亿元。元保2024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5.2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5亿元。但是,保险科技行业与互联网玩法最适配的消费、娱乐等赛道完全不同,在元保的经营情况不断向好的另一端,消费者客诉同样水涨船高。截止发稿,黑猫投诉上,元保相关投诉共有1181条,投诉主要集中于“恶意扣款”,即在未充分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擅自扣除费用,或者被开通自动扣款等情况,在这之中,在小程序广告中误被扣费以及自动续费成为主要客诉方向。
一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其母亲在微信上因为首月0.5元的价格被诱导下单,后续在没有了解具体扣费细则的情况下开通了免密支付,发现时扣费已达3个月。张先生介绍道,这种套路其实在2019年就已经多了起来,以前首月0元、1元,然后恢复原价,之前市场称其为“钩子产品”,可能产品说明会标注得非常小,一不注意就看不到了,但对比现在,这就不叫“吃相难看”了。而所谓的“魔方业务”其实是上面这种模式的变种,虽然1-2元/月,不涨价,但后面会要求升级到89、99元/月。这和上面第一阶段的“钩子产品”,是不同的产品策略。事实上,去年8、9月份,监管要求全面停止“魔方业务”,但元保和险企在佣金上的合作方式,是月缴年佣,且存量相当之大,所以后来要求不能再上新了,存量的也就先这样了。张先生进一步补充道:“元保其实也是很聪明的,你看看黑猫投诉上的问题解决率都比较高。据说,他们在任何社交平台看到这种投诉或者吐槽,都会比较积极地响应和解决,比如用户提出退款他们就会退,所以市场声音上看着比较平静。”对此,陆玖商业评论登录了黑猫投诉平台进行验证。页面显示,元保客诉对于投诉量的响应率和解决率达到了100%,满意度也在四颗星。
“不过,虽然监管叫停,但元保和险企在佣金上的合作方式,是月缴年佣,且存量相当之大。同时,用户只要在页面上进行了一次授权,后面无论产品升级也好、发布信息也好,都默认为同意或已知,一通百通,这也是很多用户发现自动扣费甚至越扣越多的原因所在。”张先生如是说。
02
割的就是下沉市场的韭菜?
仔细研究元保的产品战略,会发现,元保的产品整体是用更低的价格,去覆盖老年人及下沉市场。招股书显示,元保聚焦短期保险产品,这与其深耕下沉市场、聚焦普惠健康险市场的战略高度契合。元保通过数字广告手段,打破了传统线下代理人展业的地域限制,将保险服务带入山区和村庄等更广阔的地区;为了加强保险产品的普惠性,元保通过产品定制的方式,在保障范围、付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产品定制化创新,降低了用户获取保障的门槛;针对传统保险服务难以全面覆盖的特定群体,元保为老年人群、“非标体”人群、新市民及灵活就业者等量身打造专属保险产品。更下沉、更低价格、更低门槛,瞄准的也正是更容易收割的韭菜。张先生介绍道:“这些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对于互联网里面的小程序、页面的操作不是很熟悉,很多人扣了很多钱其实自己并不知情,有些人就算是发现了,也不知道如何操作解除这种绑定,以及维权。”这样的战略成效是显著的,据元保发布的《2024健康险理赔半年报》显示,在2024年上半年,元保的理赔用户中,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超过了70%。
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如何帮助家中老人追回保费的帖子也屡见不鲜,其中,不少被扣费的老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绑定了自动续费。而在产品上,元保也以医疗险为主。比如,元保携手保险公司定制推出了元保·百万医疗险、元保·重疾险、元保·普惠保、元保·互联网问诊购药险,以及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元保·全民百万医疗险、针对老年人的元保·百万防癌险等一系列产品。一名保险行业人士李梅(化名)则从产品结构上进行了更具体的介绍:“这类企业一般会以医疗险里面的百万医疗作为切入点。首先,医疗险有等待期,等待期出险是不会赔付的,所以即使用户只是第一个1元,后面取消自动扣费了,中介公司也不亏;其次,百万医疗险费用低,分摊到每个月自动扣比较便宜,有一些人忘记去掉自动扣费,这样这些平台就是获得一个长期客源。”李梅也坦言:“这类产品确实诱惑力很大,我家中也有老人‘中招’。不是行业人,不知道买保险的免责条款很多,会以为首月0元购也不亏,万一出险也有得赔。但事实上,医疗险、重疾险等都有等待期的,等待期里出险,保司不会赔付的。这种互联网中介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低成本获客,没有理性判断思维的客户以为买了就可以赔,最后赔不下来,留下一嘴国粹,都把行业平衡给打乱了。”03
谁在这个产业链上赚钱了?
据招股书显示,元保在运营成本和费用(包括)占总收入的比例上,2022、2023年分别为101.9%、91.4%,2024年上半年为79.4%。在2022年和2023年,元保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了运营。张先生表示:“这个模式下其实广告商赚得最多,然后是元保这类的企业,最后才是险企。”花了大心力收获用户,最终赚钱的却是广告商,保险科技企业本身就输血能力不足。而据《2023年全球保险科技报告》显示,2015年开始,中国保险科技融资爆发式增长,占全球当年融资额的76.46%,2020年,受疫情以及蚂蚁金服上市等因素影响,保险科技融资呈现下行态势。整体来看,国内的保险科技企业融资基本上停于2021年前后,如i云保的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20年完成B轮融资;手回科技则是在2021年5月完成近10亿元C轮融资;元保于2020年上线,2021年已完成10亿元C轮融资,但这也是其最后一次融资。向内看,营收跟不上,向外看,行业融资停滞,因此保险科技企业集体选择上市输血。在过去一年内,有家保险科技公司(UBXG.Nasdaq)、致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BAO.Nasdaq)先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众淼控股(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登陆赴港上市,深圳手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保险科技公司也赴港递表……然而上市后,这些企业大多面临破发或是股价一路下挫等窘境。去年9月,车车科技曲线登陆纳斯达克,股价报收75美元,目前公司股价不足1美元;慧择保险经纪(HUIZ.O)、水滴公司(WDH.N)股价也均在1美元左右;致保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收盘价3.7美元,较发行价4美元下跌了7.5%。保险业在转型数年后,经营理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作为保险科技公司,比起经营,更应将合规放在首位,选择更健康、更具敬畏心的盈利模式。正如李梅所表示:“这些公司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起到了普及作用,如果能够越来越规范,带给行业的肯定是利大于弊。”
真相无法揭露,只能接近
作者 : 陆离 监制 : 大曼 排版 : 洋洋
/ 往期回顾 /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京三六九零科技有限公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侵者必究。本文图片均来自陆玖商业评论,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