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种方法,让“添堵”的生活变好玩

文化   2024-11-06 18:31   北京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小区车位为什么只能靠抢?

家里的狗去哪儿可以放心遛?

公共厕所为什么没水洗手?

机动车怎么总停在自行车道上?

人行道的地砖什么时候能不绊你一脚?

接孩子的家长总是造成道路拥挤怎么办?

……


日常生活中的小烦恼,折射的恰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是相信未来发展,被动等待更easy的生活到来,还是从当下开始就行动起来?作为个体,我们能帮着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吗?


衡量城市是否友好的坐标,在于我们每个人。这个坐标的圆点,就是从早到晚的个人生活。像石子激起水波,我们个人生活在庞大的城市水面投下涟漪。当涟漪交汇,就是人与人的互动时刻。


外卖的小哥、地铁的人流、餐馆的服务员,陌生人、同事、朋友,每天我们与无数人相见又分离,留下交错的行踪轨迹。经由人文城市这块以人为尺度的棱镜,我们的城市生活折射出多彩的光谱。


人文城市光谱词典


2024年,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我们发起“光谱计划”,邀请不同领域的50位共创人,发掘100个真实具体的城市案例,涉及出行、养老、宠物、健身、教育等15个领域,提炼成100个符合人文特质的词条,组成一本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


11月1日至12月10日,作为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的首发活动,围绕人文光谱计划,“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同名主题展览,在成都麓镇山顶广场A4美术馆举办。人文城市光谱词典的内容,以更加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开幕回顾


在A4美术馆三楼330平的空间里,我们能看到一座精心设计的“虚拟城市”,100个经过筛选的符合人文城市特质的词条,通过艺术装置、互动展品等不同形式在这座虚拟城市中出现。


在这座虚拟城市中漫游、互动,我们会发现,谜底就在谜面上,各种城市“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积极介入者,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文 | 沈律君 高一丁 栩睿






你的平常一天,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难得的休息日,想去外面吃个烟火气的早餐。便利店里,预制品早点”班味儿“太重了,连锁店里的食物,让你觉得自己也是流水线上的一环。那些街角蒸腾着热气的早点摊,怎么就这么难找。


囫囵吃过一口,去久违的菜市场逛逛,盘算中午给自己做一番美食,顺便找相熟的裁缝修补下衣服。可逛了一圈,常去的摊位换了主人,门口的裁缝铺变成了网红风的咖啡店。曾经熟悉的菜市场,为什么变得陌生了?


朋友买了新自行车,兴致勃勃地邀请你一起试骑。可自行车道被停车位占去一半,夹在拥挤的车流里,觉得即便骑着新车,心情也不再美丽。难道想要痛痛快快骑行,只能去郊外吗?


回家路上,看到网上说有6万年一遇的彗星。你兴奋地抬头,按照攻略在天空中寻找它的踪迹,可除了广告牌炫目的灯光,别说彗星,夜空里连颗普通的星星也难找。满天星河,终只能是城市人的幻想?


到家准备刷一期新综艺,顺手点了外卖。正看在兴头上,接到外卖骑手的电话:没能进成小区,为了送下一单不超时,照旧放在小区门口的快递柜。等你穿过小区拿回外卖,美食和综艺,也都没了吸引力。


城市这些困扰我们的“小问题”,怎么这么多?《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从早餐开始,来找找办法。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2021年,上海推出 “早餐地图” ,不到一年,已经有上万个早餐点被纳入到这份地图里。无论在市中心还是郊区,基本每隔1000米左右,就有一个早餐点在地图中标出。


“早餐地图”可以给你早餐自由。身处上海,打开支付宝,就能找到这份持续动态更新的地图,出门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买到一份早餐。如果对附近的早餐不满意,想吃点生煎或者肠粉,早餐地图也能告诉你地方。这份地图甚至包括了近千个流动早餐车的地点。


“早餐地图”也是一座桥,连接着居民和楼下的早餐店。让那些不好找的小店因为独到的口味和特色而被重新关注,让本地味道——麻球、糖糕、生煎馒头这些传统早点不会继续消退。用早餐地图找到一家可以坐下来品尝自己喜欢食物的早餐店,是忙碌一天里的温暖起点。


文中对应词条:可以坐下来吃的早餐店

图源:光谱词典P118


早餐之后,想找一家都是熟面孔、老街坊的菜市场逛逛?苏州的彩香一村农贸市场和陆慕菜市场,经历了一场活力改造。冷冰冰的生意人不在这里,熟面孔的满温情老商户留下来了。


他们和你分享最新鲜的蔬菜、海鲜,甚至还有你从未尝过的地方特产。这一切,都是因为市场管理团队决定采取“慢改造”的方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贴近摊贩的真实需求。


“没有陌生人的菜市场”的词条共创人、人类学者钟淑如谈到:许多城市的菜市场改造只关注外观,却忘了真正的生态。因此,真正的改造是将新商业融入已有的市场生态,而不是将其推翻。未来的菜市场不仅要好看,更要有温度,商户和居民的声音绝对不能被忽视。


为了找到鱼池和挡板的完美高度,管理团队花了整整三四年时间和摊贩们沟通,这份耐心与细致让商户和消费者都和市场有了情感连接。市场内还加入了理发、维修服务和社区食堂,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活圈。早上来这里买菜,你顺便还可以剪个头发、修修东西,过一场梦想中的“老街坊”慢生活。


文中对应词条:没有陌生人的菜市场

图源:光谱词典P202


觉得城市里没有适合骑行的地方?是否有可能让作为骑行人的你,有那么一刻不用再看机动车的脸色。


在上海浦东有块绿地,中央有一个小湖,围绕着这个湖有一条总长仅500米的迷你环型绿道,设立了自行车标识。这里的骑行道是柏油路,平坦且顺滑,周边没有机动车,安静不被打扰。这里也没有红绿灯,骑行时不用停下。道侧绿化非常好,没有占道现象,按照《骑行上海》中道路评级标准,它是条满分骑行道。


更长的路线也是有的。成都骑行者的最爱——“能绕城遛弯骑行的绿道”,让你骑个痛快。这条全长100公里的绿道,由平缓的上下坡组成,沿途经过78座景观桥梁。这条路上,你的身边出现的是蜿蜒的桂溪生态公园和青龙湖公园,自然气息取代汽车尾气,骑累了停下来,不用蹲在路边喘气,虽然身处城中,但身边就是风景。


想看星星也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原了,城市里的“暗夜社区”了解一下?


国际暗夜协会倡导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科学改造区域照明,以减少不必要的光污染。深圳的西涌天文台是观星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关于“暗夜社区”的生动实践现场。


文中对应词条:可以看见星星和萤火虫的城市

图源:光谱词典P26


仅仅几年前,这里还是城市光污染的重灾区。为了吸引游客,周围的商户不断增设亮眼的灯光,灯牌做得越来越亮。2019年,西涌的光污染问题达到了顶峰,许多前来观星的游客失望而归。


但一切都在改变。经过三年的努力,西涌的照明设计经过科学改造,社区内的照明设备被要求只朝下照射,色温也控制在2700k左右,营造出更加温暖和舒适的夜晚环境。


最让人惊喜的是萤火虫的回归,它们已经离开我们的城市生活很久了。现在,当你沿着西涌的海边散步,仰望星空的同时,可能会发现脚边闪烁的这帮“夜精灵”。


西涌社区暗夜环境下的萤火虫

摄影:曾跃鹏 


深圳在2021年将“暗夜保护”写入国土规划。深圳天文部的副研究员、“可以看见星星和萤火虫的城市”词条共创人梅林说到,“通过科学的照明改造,西涌的暗夜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暗夜”反过来带动了经济,成为了当地新的旅游亮点。“夜空中的可见星星多了1000多颗,为大湾区市民提供了‘1小时星空圈’”。


看完星星回家,想要更顺畅地收到外卖?住进一座“骑手可以便捷进入的小区”,会获得兼顾便捷和安全的生活体验。


通过美团和万科物业联合推出的“骑手通行解决方案”,当外卖骑手到达你的小区时,他们扫描物业的小程序二维码就能快速完成登记,整个过程只用几秒钟,没有小区门口的纠缠,没有保安阻拦,骑手和物业的矛盾也会大幅化解。


文中对应词条:骑手可以便捷进入的小区

图源:光谱词典P394


以上这些“帮帮城市”的新方案,都是人文光谱词典中的一个个“小发明”。还有更多的词条等你来发现:


“不在剧场的演出”

“没有围墙的学校”

“鼓励步行的城市标识地图”

“工作生活一站式的社区”

……


人文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既是一本问题解决手册,也是帮助你重新认识城市的一份导览。

一座虚拟城市,最近刚刚出现在成都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中。


330平米的展览空间容纳了100个真实生活中的城市问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曾认真探讨的小事。这座理想城市没有宏伟气象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我们生活的点滴细节和期许。


展览设计由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担纲,活络 Acts and Pathways联合创始人、策展人王懿泉以一座圆形的“问题广场”为设计开端,展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公租房真的只能是脏乱差吗?夜晚的路灯为什么那么刺眼?夏天的滑梯,为什么总是那么烫?“希望在整个展览中,将关于城市理想的回应一一展开。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这是作为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的首发活动、“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同名主题展览。策展人王懿泉说:“只要我们敢于发问,解答就不会太远。”简单的问题虽然给我们带来困扰,其实也是一种启发。他希望观众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逐步靠近心中理想的生活。


问题广场的中心,有一个设计成喷泉的互动装置。观众只需轻轻按下黄色按钮,就会得到一枚“金币”扭蛋,里面装着或是问题,或是一个答案。这一刻,每一个按键都化作参与感的象征。向喷泉投出你的问题或建议,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你的声音会让城市更友好一点。


穿过“问题广场”,环形的展陈空间是城市的“友好街道”。这里的信号灯能“随机应变”,还有无围墙的学校、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甚至连路旁的隔离墩都是坐着舒适的休息地。“它很棒的一点是,如果你轻轻拨开它,它也会轻轻对待你”,观众Kerry说。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理想的街道上,要有可以摆摊的“野生空间”。摆摊的灵感来自成都玉林街区。玉林有上百条小街道,在这里,小巷与摊贩相映成趣,由野生摆摊自发创造出的小巷风光已经成为了成都的招牌街景。就像成都“一筑一事”的创始人、主编王牧之说的:“我们往往会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创新性使用,这种‘野生随机’的可能性,让城市变得更丰富、更有趣。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一座像样的虚拟城市,当然需要有附近、有邻里的“社区生活”。在这个社区理想家园中,你可以在绿地里种植蔬菜,在玻璃墙的阳光房内投递垃圾,健身区可以保证你享受充足的日照,社区艺术随处可见。


再走两步,灯光渐暗,欢迎你来到“暗夜之城”。在“暗空间”里,悬挂着两盏黑色的吊灯。拉下开关,你便点亮了一座“可以看见萤火虫和星星的城市”。头顶是璀璨的星空,久违了的萤火虫在身旁环绕,这一片美景的灵感正是来自深圳西涌的暗夜社区。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在虚拟城市的最深处,是光谱词典的存档区。100个共创人词条被放置在手摇晾衣架上,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助调整到舒适的阅读高度。即将发布的人文城市光谱词典躺在阅读台上,更多“发明城市”的案例,等待着你的发现。


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艺术家贺勋、葛宇路、陈秋林、胡向前、冯立与何志森,通过创意作品与城市对话。


(左滑查看更多艺术家作品)


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谁是“点子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和发明。


在11月1日的展览开幕现场,A4美术馆馆长孙莉提到,美术馆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精神文化空间,一直在关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城市里人的生活,关注城市的空间,关注这个城市里人如何去创造新的改变,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话题。


A4美术馆馆长 孙莉


在开幕对谈环节,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总策划贾冬婷与五位作为城市生活的发明者,同时也是问题解决者的嘉宾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发明理想生活的对谈。


对于野梨树书店主理人朱彦而言,发明生活意味着面对面的分享与聆听。


走进书店的人,无论是否相识,都能在这共同的空间中关注彼此的想法,这是一种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体验。尽管这些互动不一定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毕竟这句话这么说的,人类燃起篝火,不一定是为了获取食物,也可能是为了讲故事,人跟人面对面,我看到你,感受到你的情绪,听到你的声音”,书店创造了这样一个空间。


《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曾向46位朋友提出了“你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这个问题,“因为‘最’会让人进入一个思考的状态”,促使他们从内心寻找那些特别的回忆。


他说到,这个过程很像一次心理测试,也是在和46个平行时空的对话。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活轨迹与特定场所间的深厚联系。一个朋友提到老家的小院子;另一个朋友回忆起在圣马丁广场度过的宁静下午,那是他留学时的片刻平静。


策展人、活络 Acts and Pathways 联合创始人王懿泉则说到,过去十年来,他在策展中始终强调一个核心理念:超越美术馆的边界,把整个城市当作展览空间。策展不应仅局限于艺术问题,而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当把“街道”重新定义为一种艺术作品时,街道上的居民、商家甚至是书店和餐馆都变成了“艺术家”。在这样的视角中,来此体验生活的人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这件“作品”的一部分,他们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和社会的参与者。


策展人、活络 Acts and Pathways 联合创始人

王懿泉


“发明生活”中可能还藏着一个小小的陷阱,这是艺术家葛宇路的观察。“生活本身并不需要发明,因为它就是如此,只有一种存在方式。真正需要的是在已有的生活框架下,如何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打开它。”他用一个椅子来做比喻:当椅子被放在那里,供人们坐下时,它的用途是“椅子”;但若有人将它抡起来当武器使用,它的定义随之改变了。椅子的本质始终未变,而是我们的使用方式、理解角度在发生改变。是不是可以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解锁”日常物品的多样可能性?这应该才是“发明”的意味。


跳海川渝负责人刀刀分享了一句她一直受用的话:当你身处困境时,如何去行动。发明生活很多时候,是要在困境中找到突破。我们所依凭的方法、依赖的事物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可以总结成三点:一个互助的社群,一种有益的行动,有一颗坚韧的希望,这是刀刀所给出的答案。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

“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展览现场


理想生活并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的、看似平凡的日常细节中慢慢发掘,在众多灵感一闪的点子中慢慢汇集。正如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总策划贾冬婷所提到的,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像海明威那样“写下一个真实的句子”、当微小的努力汇聚一处,今天的“100个怎么办”,也许真的会变成未来的“10000个怎么办”。


导览结束后,贾冬婷与策展人王懿泉、参展艺术家葛宇路、《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跳海川渝负责人刀刀、野梨树书店主理人朱彦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理想人文城市的对谈




接下来,我们也会在成都,在地铁里,在街道上,展开第二届人文城市季包括展览、演出,圆桌论坛在内的各种活动,为“怎么办”给出更多有情、有趣、有爱的回答。


11月22日,我们将正式发布人文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同时也会上线人文光谱词典的小程序。在小程序上,你可以看到整个电子版的词典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其中上传,留下你自己观察、发现的专属词条,让这部词典的内容在我们的共创中,不断扩充,不断生长。



如果你也对城市生活中的很多“小问题”感同身受,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提提解决方法,评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三位读者,将分别获得第二届人文城市季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一本。


评论抽奖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11月15日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