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王信:研究将转型贷款纳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文摘   财经   2024-12-14 19:24   北京  


摘    要

目前,中国正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和使用,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等方式,推动低碳转型,气候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投资

文|唐郡
编辑|张威

“研究适时将转型贷款纳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范围。”
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财经》年会上介绍了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以及相关支持政策的最新进展。
王信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有关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规模和适用的范围。在转型金融方面,可考虑基于一定的标准,适时把转型贷款纳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领域。
早在2021年,央行已启动转型金融研究工作。2022年末,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
王信表示,目前首批四项转型金融标准技术上已较为成熟,第二批七项标准已启动,涉及领域分别为:水上运输、铜、铝、化工、石化、纺织、陶瓷。
同时,央行鼓励各地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共同的转型金融标准原则,来开发相关行业的转型金融的标准。
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有上海、河北、浙江、重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20多项转型金融标准或政策文件。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八大重点碳排放行业。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现在宏观经济的重点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率。同时,促投资也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王信表示,“低碳转型投资,气候适应投资,自然、生物多样性投资大有可为。”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存在巨大的缺口。以气候投融资为例,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2021年-2022年,全球气候投融资需求约4万亿美元,实际投资规模仅约1.27万亿美元。
而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到2030年气候投融资规模应达年均9万亿美元。据彭博基金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平均每年须投资4.55万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
“所以我们需要抓紧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解决好项目不多的问题,增加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可以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更有效地促进消费。我们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能够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我想这是根本上能够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王信称。
据王信介绍,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气候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气候适应,即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在气候减缓方面,相关投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低碳或者零碳领域,但在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方面投资严重不足。
以钢铁、煤电、水泥、化工等领域为例,这些方面过去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当作是“两高一剩”行业,金融机构在向这些行业投资过程中面临很多限制。但在转型过程中,它也用了很多新技术,也能实现大范围、大程度的绿色低碳的转型,目前这些方面投融资远远不够。
王信认为,目前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缺乏可持续金融的标准,金融的支持缺乏有效依据;二是碳核算和自然资本核算未充分展开,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相关项目做出合理评估;三是缺乏激励约束,在缺乏财政金融等政策激励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不愿涉足;四是相关投资专业性较强,企业、金融机构需强化相关能力建设。
目前,中国正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和使用,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等方式,推动低碳转型、气候适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投资。
在强化政策激励约束方面。王信表示,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比如利用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包括发行超长期的国债、地方专项债,可以设立更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金、生物保护基金,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分担,撬动更多民间资本的投入。
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前述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支持,还包括:进一步优化央行绿色再贴现、绿色抵押品等政策,支持低碳转型;完善金融机构可持续金融考核评价,激励其加强对低碳转型的支持等。
(作者为《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 | 《财经》年会
版面编辑 | 唐郡


财经五月花开通读者群啦!想Mark 最新一手金融热点?想Get有价值的金融行业报道?想与行业大咖共话金融?想参与五月花编辑部茶话会?那就赶紧加入我们吧!
【入群方式】添加群主微信Caijing_MayFlower,邀您入群。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财经五月花
《财经》杂志新媒体矩阵成员 · 金融专号,聚焦金融前沿,探知资本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