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岁至年末,返乡潮即将拉开帷幕,而在这一年一度的人口大流动之中,不少人选择彻底告别大城市。有意思的是,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数据显示,近年来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的年轻人数量不断上涨,曾经火热一时的“逃离北上广”,正在从笑谈,逐渐变为现实。
然而这些年轻人的离开,却并非全然出于无奈之选,而是怀揣着另一番主动追寻的梦想与抉择。
20年前,走出大山,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摆脱贫穷是那一代人对未来的期许。20年后,在外读了大学的孩子们又回到山村,因为振兴乡村的事业就在家门口。
如今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变化。
01 告别大城市的“牛马”
02 “马上”生活
03 理想和现实双向奔赴
日新月异的京山农场,不仅牵引了本地青年纷纷返乡投身建设,也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因为女友的一句“这边的环境很好,天天上班就像度假”,家在荆州的刘艮森[11] 来到京山,成为了农场的一名农艺师。
为爱奔赴女友工作的城市,也惊喜地遇见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从小,刘艮森就喜欢研究植物,他着迷于植物生长那不急不躁的节奏,看着它们从稚嫩到茁壮、从萌芽到拔节,这份从容总能带给他无尽的心安。
研究生期间,他攻读了植物病理专业,来到京山农场担任农艺师正好发挥了他的专业所学。
而农场的40多种植物,也为他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从植物、真菌、到细菌病害,有时还会涉及一些农药方面的知识,土地成为了他最好的老师。
遇到不了解的问题,他会和当地村民进行交流,扎根土地得来的方法经验,是他过去在实验室不曾有过的体会。
“当时读书的时候选择这个专业,可能还想要去往高精尖方向去发展,没有想过要做这么接地气的事情。但现在,我觉得其实并不是高精尖就特别强,或者是接地气就很落后。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高精尖的东西如果落不了地,在实际应用中起不了作用,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接地气的东西虽然都是种在土里的,看着“很土”,其实它里面有很多学问,也可以去发掘。”
平日里,刘艮森观察到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植物的种子,为此,他创立了种子展示长廊,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方法,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的种子长什么样子,还可以通过拍照打卡,增强互动性。
每次看到前来体验的游客们热烈地采摘自己负责的蔬菜,刘艮森的心中都感到十分满足。
从繁华的城市,到悠闲安宁的乡村,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份慢节奏。
“不要小看这里,看外表可能是一个小山村,其实里面有非常不一样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