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以下是对其的具体介绍:
• 提出背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居民食物需求日益多样化,不仅要满足对粮食的需求,还要满足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的需求,而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随后在多个重要会议或文件中被提及并部署。
• 核心内容:
• 强调发展的安全性: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概念,将一切可食用的食物纳入食物消费的范畴,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顺应了人民饮食结构变化趋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食物的需求。
• 强调发展的生态性:落实大食物观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避免走向“大开荒”“大开发”的误区,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湖海、沙漠等适宜开发食物资源潜力与生态化开发路径,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 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发挥资源禀赋,将食物获取途径延伸到整个国土资源,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协调建设“树上粮仓”“海洋牧场”“蛋白工厂”等。
• 强调发展的创新性: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供给,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要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打造一批生物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
• 主要成效:
• 人均粮食产量增加: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增至493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 科技研发投入稳定增长:财政农业科技经费增长,涉农企业逐步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 产业链条与需求基本吻合: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农产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助力消费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一批178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名单,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涉及粮油、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五大类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产品。
• 居民膳食结构逐渐平衡: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进入追求营养健康的新阶段。食物消费逐步多样化,主食在膳食营养中的地位明显降低,蔬菜、水果及动物产品消费量明显增加。“减油、减盐、少糖”理念深入人心,一线城市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基本稳定略有减少。
• 食物成分数据库逐渐健全:国家累计投入支持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建立食物成分监测点,实现监测工作全国覆盖。新增营养数据涵盖多种食物,建立电子档案,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 制止餐饮浪费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各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改善。
• 重要意义:大食物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对贯彻落实稳产保供提出的新要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