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强盛,系于人才。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力量。每学年,一群朝气蓬勃、怀揣梦想的新教师踏入校园,开启他们的教育新征程。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常会磨损新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如何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情感,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文璟学校自建校起,每年新入校数十位教师,如何让“职场小白”在信心满满地踏上讲台,从容应对初入职场的各种挑战?如何持续激发新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让他们能始终保持对教师职业正确的行动方向和充足动力?这是我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新教师能否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岗前培训的有效策划与组织实施。我们通过系统规划设计“岗前六步研修”,赋能新教师,让新教师们对职业的期待被认同、对职业的惶恐被看见、对职业的挑战被化解,进而坚定自身对教师职业的选择,让他们真正爱上教师这个职业。
一次“深度对话”,看见新教师的职业期待。新教师入职名单确定后,学校校长、主任分别与每位新教师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一方面,通过对话,学校可以全面了解新教师的求学经历、专业背景、个性特点以及他们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和未来对于教师职业的期待,从而便于学校对新教师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成长规划和任课任职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循循善诱的对话,拉近了新教师与学校的距离,让新教师感受到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期待是被学校所重视与看见的。而这种“看见”的力量也会在新教师们日后的研修、教学中不断被强化。
开展系列培训
01
师德培训
1.一场师德培训——涵养师德,营造积极成长环境。由集团校长开启第一场教育家精神的师德培训,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还要求教师将其转化为日常教学和育人的具体行动,让教师在美德浸润中涵养品性、幸福成长。
02
校园文化培训
2.一次校园文化培训——文化引领,点燃新教师从教热情。校区执行校长开启学校文化培训。学校文化培训前安排新教师参观熟悉学校教学楼、行政楼、体育馆、报告厅、餐厅等各个角落。新教师们不仅对学校硬件设施有了直观的认识,更能深切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文璟学校的“华文璟彩”核心文化,“璟鲤红”党建品牌,多彩德育教育教育,五品教师等等学校文化的宣讲,向新教师传递学校文化建设,强调学校建设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让新教师通过培训了解学校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学习实践和学习中,可以深刻理解学校与学校产生共鸣。
03
“图说人生”
3.一幅“图说人生”——坚定新教师职业选择。在新教师为期一周体验式、参与式岗前培训的第一堂课上,他们需要根据培训教师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对每一位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历练和展示。点评环节我们会告诉新教师,设计这一任务是为了让他们回溯思考自己的人生,展示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确立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价值感。同时通过绘图与即兴演讲,让教师们知道如何成为有审美力、故事力和表达力的教师,而这些都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软技能。
01
师徒结对“青蓝工程”
一项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初步夯实新教师专业素养。新教师报到后,学校开启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帮助每位新教师结好师傅。师傅们围绕“教师基本功锤炼”“教师专业素养学习”“教案学案设计”“教育类书籍阅读”“5D3H4Y课堂”等五大研修任务,进行手把手辅导。经历近一个月的学习后,在新进教师主题培训周上分组展示研修成果,带教师傅则进行现场评价与指导,从而进一步夯实新教师专业素养。
02
“模拟职场”
一场“模拟职场”,化解新教师的入职焦虑。新教师踏入职场后会面临许多的“第一次”,培训新老师做好每一个“第一次”可以破解新教师焦虑,提升新教师的自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制定了教师岗前“第一次”模拟展示,包括第一次家访、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开学第一课、第一次作业设计与评价、第一次组织班会课。然后邀请学校骨干教师梳理这些“第一次”所该遵循的关键要点和具体实操策略,进行培训,为新教师树立起可模仿借鉴的“模型”。新教师则在整体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模型”进行仿学。研修过程成为新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诸多令新教师望而生畏的“第一次”所带来的挑战被有效化解,从而大大降低新教师的焦虑感,使他们更能从容不迫地步入职场。
03
“阅读体验”
一段“阅读体验”——凝聚新教师的教育力量。新教师岗前研修期间,我们设计规划教师阅读几本书,从而加强阅读对新教师的专业影响力。一是引领阅读历史文化之书,让新教师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二是集体阅读《正面管教》一书,引导新教师用“和善而坚定”的师生互动方式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为新教师凝聚教育智慧和力量。
在新教师职业情感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培养机制,为新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希望在这样的育师环境中,新教师能够从了解教师职业,到爱上教师职业,最后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END`
图文编辑:吕世娟
审核:王立芳
总审编:陈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