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决策中自我和他人不公平表征的计算认知神经机制
The Neurocomputational Mechanism Underlying Decision-Making on Unfairness to Self and Others
罗兰欣1,2,3,4 • 徐晗1,2,3,4 • 田夏1,2,3,4 • 赵月1,2,3,4 • 熊若伶1,2,3,4 • 董骅锋1,2,3,4 • 李晓晴1,2,3,4 • 王雨荷1,2,3,4 • 罗跃嘉5,6,7 • 封春亮1,2,3,4
1华南师范大学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中国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中国
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中国
4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中国
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中国
6康复大学神经心理康复研究所,青岛 266113,中国
7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成都 610500,中国
第一作者:罗兰欣、徐晗
通讯作者:封春亮、罗跃嘉
公平规范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远在《论语》中便有 “不患寡而患不均”。时至今日,公平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分配的基本准则之一。以往研究通过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任务发现,人们会惩罚违反公平规范的个体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公平。然而,一个现存的争议是个体对自我不公平和对他人不公平的反应是否基于相同的心理过程以及神经机制?
以往研究通过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任务比较人们对两种不公平反应的神经机制,结果并未发现显著差异,都激活了前脑岛(AI)、背侧扣带前回(dACC)等脑区。然而,来自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实验(独裁者游戏、信任游戏)的证据提示两种不公平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异,即对自我不公平更多涉及情感过程,例如显著激活杏仁核(amygdala);而对他人不公平更多涉及认知过程,例如显著激活背内侧前额叶(dmPFC)。
这些矛盾的研究结果可能归因于被试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或者受到了公平类型的混淆。为了控制上述混淆因素的影响以及将这两种不公平同时呈现以更好的贴合现实情境,本研究结合了三人最后通牒游戏(three-person ultimatum game,图 1)和计算模型以及前沿的神经影像分析技术揭示自我不公平和他人不公平潜在的计算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共招募30名大学生(16名女性,Meanage ± S.D. = 21.47 ± 2.01)。
行为和计算建模结果表明,相比于他人不公平条件,被试在自我不公平的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不均等厌恶程度。此外,本研究采用单变量激活分析,多变量探照灯分析以及多变量全脑分析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脑成像分析技术,均发现对自我不公平显著激活了前脑岛(AI)、背侧扣带前回(dACC)、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等与公平决策情感和认知过程相关的脑区。然而,对他人不公平表征的脑区主要涉及中央枕叶回(MOG)。
图1 A 三人最后通牒游戏示意图;B 三人最后通牒游戏流程图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对自我和他人不公平的计算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解,并且提供了强有力且全面的证据支持这二者存在不同的神经过程。本研究对于理解涉及多方资源分配的各种现实场景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公平;三人最后通牒游戏;功能磁共振成像;计算模型;多变量分析
文章查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原文链接查看网络版: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4-01245-8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论文
点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