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Hebian Village, once isolated in the mountains of Yunnan, is transforming through eco-agri-tourism and community-driven initiatives. In this episode of Closer to China: The Road to Rural Revival, we explore how local leaders and young entrepreneurs are revitalizing their village, blending traditional Yao culture with modern development. Can Hebian’s unique approach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e as a model for other communities?
编者按:云南省中老边境的群山环抱之中,隐匿着一个名为河边村的瑶族小村寨。经过十年的不懈发展,今天的河边村以村民为主体,依托多元化的新型业态,焕发崭新生机。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地返乡青年如何将丰富的传统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与现代经营理念巧妙融合,点燃村寨的活力与希望。此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成功案例,河边村的实践不仅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农村复兴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河边村今昔对比
十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偶入云南省中老边境的河边村,目睹其贫困状况后,决心助力脱贫。他带领团队常驻村中,创立“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改造当地瑶族传统木楼为民宿,指导组建经营村子的青年管理团队,并依托村落的生态资源和农业基础,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新业态。
游客抵达村寨前一天,周志学为村民们分发民宿物资
青年企业家:周志学
周志学曾经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回到村里,担任村合作社的总经理。他负责村里民宿的日常运营,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带动村庄经营管理数字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他的回归,体现了新一代农村青年的担当和作为,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代表。
周志强拍摄村中游客
短视频博主:周志强
周志强是周志学的弟弟,曾经是一名新潮时尚、朝气蓬勃的理发师,22岁时因突发脑溢血而回村休养。顽强的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努力精进视频编辑技能,逐渐地成长为村里的视频博主。
周志强在自家民宿的客厅里剪辑短视频
他记录下村里的变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这个偏远瑶族村落的故事,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随着民宿业务的日益成熟与规范化,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探索如何把村里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一位游客都有更好的体验。
盘永飞带领游客追寻野象的足迹
雨林探险向导:盘永飞
盘永飞是河边村合作社着力培养的五位青年经理之一,也是热带雨林探险的向导。他带领游客追寻亚洲野象的足迹,同时科普热带水果、中草药等植物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利用自己对当地特色植被的了解,带领游客深入原始雨林,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到了旅游淡季,他还会利用专业技能,前往橡胶林割胶,探索农业种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盘永飞在自家田地里割胶
刺绣传承者:李云芬
河边村村民均属于瑶族里的蓝靛瑶分支,该支系因其衣物用蓝靛所染而得名。依照瑶族传统,李云芬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习得了多种织绣图案的手艺。
农闲时,李云芬为家人做刺绣
农闲时候,她四处奔走学习交流,希望与其他瑶族村寨一起,共同将瑶族刺绣技艺传承下去。
李云芬在展示自己亲手扎染、织绣制作的嫁衣
河边村的华丽转身是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考察了河边村之后,巴基斯坦农业部门官员穆罕默德·伊什法克称赞道:“这里的村民人口不再流失到城市,他们在村子里就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实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巴基斯坦农业部门官员穆罕默德·伊什法克
尼日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官员巴什鲁·谢胡·关杜分享:“来中国之前,我以为所有中国人只讲一种语言。现在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文化。”
尼日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官员巴什鲁·谢胡·关杜
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农业研究与创新中心主任米歇尔·德维·辛格认为,河边村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乡村发展吸引青年人回乡,为年轻一代赋能。她认为,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改变了村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效。
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农业研究与创新中心主任米歇尔·德维·辛格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多彩的河边村或许能给你答案。点击下方视频,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