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大授衔,为何有五位将军得到破格晋升?分别出于什么原因?

情感   2024-11-14 22:52   湖南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1955年,有一些干部认为自己的军衔低了,四处找人说情、闹脾气,主席听后感慨地说出了这句话。

彼时解放军有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基数、还要综合各个时期,评衔小组只能制定出一份相对让人满意的名单。

当时的确有低授的情况,但同时也有人被高授了,这五人就是破格晋升的,他们各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在大将里,有两位从级别上看属于高授的情况,他们分别是王树声、许光达。

55年授衔是基于52年评级的基础来排名的,而在评级时除了王树声、许光达以外,其他八位都是军委委员级(大军区级),只有这两人是正兵团级。

正常来讲,正兵团级对应的都是上将(还有个自请降衔的徐立清是特例),为何王、许能破格超越其他的正兵团干部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头”。

在十名大将中,土地革命时期除了徐海东来自红25军外,其他的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七人都是出自红一方面军。

陈赓虽然在红四、红一都战斗过,但最后是跟随红一长征,严格来说也属于红一的干部。

如果另外的两大主力不出个代表,那就太不合理了。所以,王树声、许光达就都属于一个方面军的门面。

王树声虽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职务不算高,但他土地革命可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在开国将军里有700多人是从红四方面军中走出。

这就意味着王树声肯定是要往上抬一抬的,总指挥徐向前已代表红四方面军获得元帅军衔了,大将就副总指挥王树声最合适。

1952年王树声是湖北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正兵团级。中央也觉得这个职务被授大将有些不妥,所以在1954年将王树声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并负责筹建解放军总军械部。

同年的国防部七位副部长,只有王树声一人出自红四方面军,中央这个安排,也就是在为后来的授衔做准备。

而许光达虽然没有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但他出自红二方面军的根源部队。

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组成,其中的红六军团最初在湘赣苏区和湘鄂赣苏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直到1934年才赶去与红二军团会师。

严格意义上来说,开辟了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军团才是红二方面军的根源,所以,即便萧克担任过副总指挥,他也不具备代表性。

许光达在红二军团中只担任过师长,1932年5月就远赴苏联治病,缺乏了很大一段土地革命经历的他,似乎也不能代表红二军团。但,夏曦的肃反,让许光达成了那个唯一。

从1932年4月起,夏曦在湘鄂西连续进行了四次“肃反”,这是一段极为惨痛的经历,包括段德昌、万涛、孙德清等重要将领遭到杀害。

最严重时整个湘鄂西苏区只剩下贺龙、夏曦、关向应、卢冬生四名党员,如果许光达没有离开,很可能也已遭毒手。

建国后,关向应、卢冬生都已不在,所以许光达这个参与创建了湘鄂西苏区的老党员意义非凡。

1952年许光达被定为正兵团级,不过他担任的职务是装甲兵司令员,我国的军衔制最初有很多都参照了苏联。苏联装甲兵司令是一级集团军级,相当于我国的大将军衔。

为了以后两国交流需要,许光达这个新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员也就被授予大将军衔。

其实许光达也知道自己是高授了,因此多次给中央写申请信:

“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毛主席看后感慨地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仍是给许光达大将,这一辞一授,也成就了一段革命佳话。

上将里也有一位被高授的,那就是准兵团级贺炳炎。贺炳炎是红二方面军的勇将,1929年就跟随贺老总战斗,一路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是,他一直职务也不算高,土地时期最高担任红5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最高担任358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最高担任第一军军长。

1952年定级时,贺炳炎是准兵团级,该级别有64人。后来在大授衔时除了5人转到行政系统工作外,出了4名少将、54名中将,只有贺炳炎一人是上将。

出现这个情况,也跟“山头”有关。

1955年8月2日,身为评衔负责人之一的彭老总,向毛主席汇报拟授名单,其中上将有56人。毛主席认为人数偏多,建议再减少两人。

评衔小组成员徐立清(正兵团级)听说此事后主动申请降衔,由上将变为中将;

贺老总得知消息后,也将外甥女婿廖汉生从拟授上将的名单中划去了,使得廖汉生成了唯一一个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的中将。

如此一来,人数是符合主席的指示了,但红二军团的上将代表又没了,还得增补一个。

廖汉生已经被划掉,再写进去会让授衔如同儿戏,所以只能另择人选。思来想去,最终就让贺炳炎成为红二军团的代表,由中将改为上将,贺炳炎因此成唯一一个准兵团级上将。

中将里有两位被高授的:皮定均、杨秀山。

皮定均1952年定级是正军级,这个级别可授中将可授少将,不过一开始评衔小组在名单中只给了他少将。毛主席看后,说了一句话:皮有功,少晋中。这让皮定均最终获得中将。

主席为何对皮定均高看一眼呢?还是因为他在中原突围时表现太亮眼的。当初皮定均接到的任务是以自己这个7000人的旅,拖住敌20多万部队,以掩护中原军区主力跳出包围圈。

上级只告诉他,务必要牵制敌人三天,至于之后的安排,就要自己负责了,其实也隐隐有将他们当成“弃子”的感觉。

好在皮定均能力很强,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转战一个月,顺利到达安全地带,还保留5000多人的建制,比其他几路突围部队情况好太多了。

能挽狂澜于既倒,这种人杰,得到重用和高看属于正常的!

另一位杨秀山,倒是存在了几分“山头”照顾。1952年定级时,杨秀山是副军级。

历史职务方面,他也不算突出,土地革命最高是副师级,抗日战争最高是副旅级,解放战争最高是副军级,建国后在南京军事学院中担任高级系2班主任,综合来看,定级合理。

按照正常情况,副军级可授少将可授大校,组织最初为杨秀山拟授的就是少将。只是贺老总看到名单后,专门找到评衔小组,建议把杨秀山改成中将。

贺老总给出的理由是,杨秀山早期功劳太大,受伤也非常多,他身上有21块弹片未能取出、被定为二等乙级残疾。为革命流了那么多血,理应多照顾一下。

评衔工作人员认可贺老总的说法,但名单已经提交上去,人数基本是定下了。如果把杨秀山抬上去,就必须将一个人降下来。

贺老总想了想,最终在西南军区上报的名单里,将原定的中将金如柏和杨秀山互换。因为贺老总就是西南军区司令员,他说服金如柏没什么问题。

很快杨秀山出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军队级别提为正军级,大授衔时他就获得了中将军衔。

总的来说,授衔是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团结为第一要务,偶尔有些特殊情况,也能理解。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