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崖青(作者:孙宏彝)

旅行   2024-09-16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文友崖青


孙宏彝


在漫漫人生生活的长卷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在意料之外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又有偶然,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吧。

2012年,从网上得知校友汤立仪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因我和她都是同济附中读书毕业的(她比我低一届),且在踏入社会十多年后又曾在一个单位共事过几年,故我写了篇悼念和回忆的文章,发在“同济附中博客”上。文章刊发后,很快就收到一位署名“崖青”的网友发来的纸条:“看到这博客很亲切,因为我的好友汤立仪是同济附中的67届高中毕业生,可惜她不幸死于车祸

我当即与她联系并约请她也写一篇怀念汤立仪的文章,她回复说:“我是作为欧阳的朋友而认识小汤的。小汤跟我讲过许多知心话,不便公开,让小汤安息吧。欧阳是当年复旦第一才子,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作者的暗恋对象,书中有几处写到小汤的,全是不实之词”这里提到的欧阳,即小汤的丈夫欧阳靖。 

(前排右一为汤立仪)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最后她还是写了,并请小汤的家人看过得到认可后才发给我,这就是后来发在“同济附中博客”上的那篇《怀念我的朋友汤立仪》,这时我才知道她的真名叫庞亚卿 ,是复兴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1996年就移居澳大利亚了。崖青毕业后曾去过崇明的新海农场,在果园队劳动、生活过好几年,以后抽调回沪,做过工人、文员、编辑、外贸业务员及项目经理。

听说他们在农场时的农友在网上有一个公共邮箱,正好我曾采访过一位以前也在新海果园队呆过、目前在英国生活的女子庞苏红,不知小庞能否在此邮箱中找到以前一起的队友。但崖青这个人很“古板”,她说这个邮箱是队友们情感交流的精神园地,不经过审核,是不允许他人随便闯入的,因此她遗憾地说不能把登录的密码告诉我。但今年四月份时,她又给我发纸条,说把我写的那篇采访庞苏红的文章《体操教练和“上海楼”》发在农友微信群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位名叫陈露洁的说:“我一看就知道是72届普陀区来果园的庞苏红,她以前学过芭蕾舞,老公是位体操运动员。小庞很热情好客,说起话来眉飞色舞的,很能侃,她当时的音容笑貌至今犹历历在目。祝她一切顺利!”

2013年,崖青《谁是澳洲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经典一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当即向她祝贺。该书的“作者简介”如下:庞亚卿,笔名崖青,女,上海人。1996年移民澳大利亚。曾任《澳洲日报》副刊编辑,澳大利亚中文作家协会会长。在澳洲、中国内地、中国港台地区、美国等地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杂文、评论等。已出版作品《无背景状态》、《S城》,多部作品被选入各种文集。在澳洲和中国台湾地区多次获征文奖及文学著述奖。出席第五届、第八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代表大会,及“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
由此看来,她在澳洲华人文坛上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
崖青是一位为人热情的女性。我高中的一位同学,移居美国多年,他的夫人小周喜欢写写东西,但全停留在稿纸上,很想有可能的话进行印刷。崖青得知后,建议可以拿到“速印网”印,说每本只要几十元人民币,谁都可以承受。今年5月,她又告诉我:最近去埃及旅游,同行者有一位同济附中67届校友,他也知道“同济附中”博客和博主,遗憾的是她没有问这位校友的名字。
崖青是一位美丽、阳光、热爱生活的女性,去年11月底,她应邀参加“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澳大利亚女作家的创作现状》演讲。她的散文、微型小说,由于生活阅历丰富,所以创作的题材不断扩展。她的作品,具有女性所特有的思想和情感,笔触细腻而深刻,她有着熟练驾驭文字和语言的能力,把一件事情或人物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她性格活跃,很热衷一些社会活动,如澳洲华人的一些戏剧演出,她也热心张罗并积极参加。此外,她还常常外出到各地旅游。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她的博客中都有所反映。
前两天,她突然给我发来纸条:我的博客关闭了,因为我的三本书已经签约几家网站,由他们提供有偿阅读,应对他们负责。我马上去她的博客看看,所有博文内容果真已经被屏蔽了。我不知道是哪几家签约网站,但估计是《榕树下》和《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能签约这些网站,也甚不容易,希望她的作品能吸引国内更多的读者和粉丝。 

缘,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有。认识崖青,是一种缘。试看世界这么大,我与崖青相距万里,竟然就相识了。祝愿她永葆青春魅力,在今后的创作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2015年6月9日初稿、2024年9月8日修改)


附:


怀念我的朋友

汤立仪


崖青


在网上看到一个“同济附中"的博客,忍不住去踩一脚,因为同济附中是我的朋友汤立仪的母校。小汤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六年了,每当想起她,我还是会眼睛湿润,她是我的友情之树上一片过早飘零的树叶。

说到小汤,有这样几个镜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

第一次见到小汤是1975年春节之后。我的朋友欧阳靖写信告诉我,他结婚了,邀请我和姐姐(我姐姐是欧阳同事)一起去他家做客。那天晚上我和姐姐如约到他家,他不在,我们见到了漂亮的新娘汤立仪,那时她在《解放日报》工作。她热情地说,欧阳有事出门了,很快回来, 让她在家等着我们。在我眼里小汤很漂亮,那是一种天生丽质的美,大眼睛长睫毛浅酒窝,并且有着“腹有诗书”的气质。她穿着一件紫红带暗格的中式棉袄罩衫,梳着两条短辫。她的开朗大方,使得我也像认识她很久一样放松自然,感觉她就象我的一个同学。她给我们每人两包喜糖,还挽起袖子包宁波汤圆招待我们。等欧阳回到家,我跟小汤已经十分熟悉了。

下一个春节的初二,欧阳约我去他家吃饭。我到时已经坐了一桌人。小汤不是一个做家务的能手,她说为了这一桌菜,她已经忙了好几天了,怕时间来不及,隔夜包好了春卷,这时外面的皮已经裂开卷起,虽然卖相不好,味道还是很不错。茄汁黄豆是用高压锅烧的,所以口感酥软,入口即化。席间只有我一个女宾,她就对我特别关照,一再叫我,吃啊,吃啊。厨房在楼下,饭桌在二楼,她不断上上下下,端上一盘盘新炒的菜,放得一个圆台面都挤不下了。同时她又非常想听男子汉们的高谈阔论,拿起筷子,注意力却都在耳朵上,所以一直到我们风卷残云地消灭了她的全部作品,她都没顾得上尝一口热菜。

因为我跟她都是67届高中毕业生(我是复兴中学的),共同语言不少,很快也就成了朋友。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文学吧。有一天听说新华书店要出售一批新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我和她相约第二天在四川路山阴路口的新华书店(内山书店旁边)排队等开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我和她各自买了十几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花了我们半月工资。

第二个深深的印象是哭泣的小汤。那时他们已经搬家到我隔壁几条弄堂,我们成了邻居,先后有了女儿,后来女儿们还成了同学,自然两家的接触也多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经常谈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也谈论如何教育女儿,但从来没有谈论过怎么打扮女儿,更不要说我们自己。小汤多年来一直穿中装的棉衣,中式的棉鞋。但是她的天然美貌,使她越是穿着“老土”,越显出她的沉静的古典美,就是说,她这样的人穿什么衣服都是好看的,那些老式的衣服穿在她身上都不觉得老式了。

一个夏日,小汤打电话说,要来我家跟我谈谈,这样的正式约会,我们之间很少,显得有点郑重。那个闷热的夏天傍晚,她坐在我家逼仄的亭子间,刚张口就泣不成声,我先生赶快递上热毛巾。原来她和欧阳的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等她哭出自己的委屈,就断断续续给我讲了一些琐碎的家务事。感情上有了小风雨,女性通常会找自己的闺蜜倾诉,我跟她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朋友。她告诉我这些的原因是,我是欧阳的朋友,能站在欧阳的立场看问题。她说,你去劝劝欧阳吧,也许你的话他能听进去。但是又千万不能让欧阳知道她找过我。

后来我在街上遇到她,想问问他们之间是否有了转机。她朝我眨眼睛,还使劲捏我的手,不让我问出口,为的是不让身边的女儿察觉,同时又转递给我一个信息:事情的走向是乐观的。

我最后一次看到她是2001年,我移居澳大利亚已经五年了,第一次回国探亲。欧阳和小汤请我在虹口公园附近的“上海人家”小聚。那天,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男式衬衫,显出一副艺术家风度。她说做很多事,出版,导游,婚介……不知是决心在改革大潮中沉浮还是工作有了什么变故。人见黑瘦,但是她的精神很好,谈兴很浓,说到欧阳正在忙的事情,说到他们的写作公司,她脸上的表情是骄傲的,语气是充满信心的,还不忘在桌下握了一下我的手,我明白这说明她和欧阳之间的感情已经雨过天晴了,这是我俩之间的秘密,欧阳也不知道的。

她带了一只沉甸甸的布提包,一样一样拿出来给我看,那是很多份大报小报,上面整版的报道都是关于她女儿的,原来她们的女儿欧阳一苇,大学毕业后已经成了一个展露锋芒的时装设计师,连年得奖,为了更好发展事业去了北京。她说,可惜你这次看不到贝贝(她女儿小名)了,就看看这些报纸吧。不过你也只能现在看,原件我都要保留的。原来她兴奋的主要来源是女儿的成长。我也是一个做母亲的,也有一个女儿,此时能理解她的心情,也能分享她的快乐。她留给我的最后印象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

2006年,我读到一篇网络文章欧阳靖写的《我的美丽蚂蚁》,真希望它不是事实。由于他们已经住进了新的别墅,我找不到电话,只好先打到《文汇报》社,费了很多口舌,人家才告诉我欧阳的手机。接通电话,欧阳哽咽着说“太难过了,太难过了”。后来家人问我车祸的具体情况,谁的责任,我说这么难过的事情,哪里还顾得上问这些啊,再说下去,我也要哭了。

六年间,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汤,想起她新婚时的幸福,想起她的哭泣,想起她为家庭付出的种种,想起她最后的满足。她的家人从来没有要求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她,因为她的丈夫和女儿都是写作高手,我怕他们看不上我的涂鸦。但我心里一直珍藏着我们的友情,常常祈祷,小汤在天堂能生活得如意,因为那里没有车祸,也没有烦恼。我常常默默地在心里跟小汤说话,就像以前我们见面时一样,我想我说的她都能听到。

庞亚卿

2012.10。于悉尼



鸣谢:孙宏彝先生赐稿分享!


往期推荐

难忘“两万户工房 ”

打卡广纪路

我的老师林先生

石信卿老师

啊,酸梅汤


第一次做家教

难忘那年高考

那年考进同济附中

我与冷水锻炼

忆父亲发挥“余热”


农场时的拉屎撒尿

观胡荣华下盲棋

应聘二纺机

猜谜乐

忆念陈伯老


足球往事

偶遇马桂宁

那年七月赴崇明农场,五十五年啦

电台编辑施圣扬

印象蒋丽萍


地图收藏达人

以棋会师

诗人老黎

三厂长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走近画家丁德武

昂扬教授

月饼味道

第一次乘飞机

建德情


他曾是“工总司”成立发起人之一

女孩

沙坡头缘

应征Match Box 商标名

莫早立


芒街行

钱源的墙绘艺术

补胎

曾经的同桌——王安忆

两位老人


那年元旦

苦命人老周

查枪

我家中午吃年夜饭


那年春节晒粮忙

黑白天地,“棋”乐无穷

亲历“八 · 四”

马路残局

怀念母亲


学拉《二泉映月》

忆记国彪同学

鲁迅公园游

记获“最具人气奖”

沙特展馆排队长


琴寄古稀情

民国宣德炉琐记

听琴识人

一字一元稿酬

那年农场上调


六十多年后的相聚

宫商音律,江湾古韵

寻找同学记

遇见阙里古乐舞

“湖南牛”邓牛顿


过目不忘微山湖

首届学生会生活部记事

门房间的艺术展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