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秦始皇,伟人分别给予怎样评价?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想到

职场   2024-12-13 21:17   广西  



前言



如果将毛泽东关乎历史人物的论述、谈话、批语、诗词等辑录起来,并按历史年代来排列,就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中国大史书。

毛泽东所体现出来的卓越不凡的史识,与杰出的历史学家无二,而作为伟大政治家的毛泽东,则赋予历史学以政治生命力的光芒。

整理和梳理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品评材料,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与人民至上的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观点和立场。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毛泽东历来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仅凭主观臆断,反对盲目下结论。在研究历史和品评历史人物中,他亦是如此。他在历史人物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独出己见的创新精神。




1954年,毛泽东说:


“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毛泽东在品评历史人物时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又独立思考,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这方面的例子,在毛泽东的读史批注和讲话稿中是非常之多的。曹操历来被描写成盗世奸雄,因“蜀汉正统”的传统思想而招骂名,因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而扬恶名。


但在毛泽东心目中,曹操一直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很为曹操鸣不平:


“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


他认为曹操创立了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劣政,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他大声疾呼要为曹操翻案正名。



毛泽东为历史人物翻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实际作为。比如秦桧,历来被诘之为大奸臣,应为岳飞之死负主要责任,因此遗臭万年。


毛泽东则认为:秦桧固然负有责任,但他实际上是代人承担了全部的过错,宋金议和背后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秉承了宋高宗的旨意罢了。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宋高宗。


毛泽东还认为:责任不全在秦桧,但又并不否认秦桧负有责任。


毛泽东对宋金议和的本来面貌的揭露,其目的不在于为秦桧开脱,而是为了暴露主和的幕后决策者,分清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


这也是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的严谨态度。

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长期以来,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存在着一种片面观点:


简单、武断地以忠奸、正邪画线,忠即全正,奸即全邪。



这种偏激的历史人物观有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影响对历史人物的正确研究和评价。


在毛泽东的历史人物观中,这种片面性却难以看到,处处显现出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忠奸正邪一分为二的辩证品评。


他对历史上一些已“盖棺定论”的大忠大奸式的人物的评价,更是石破天惊,谱写了新篇章。


商纣王、秦始皇为历代史家所不齿。纣王的荒淫暴虐、始皇的“焚书坑儒”,几千年被史书和民间所声讨、唾骂,“暴君”二字已为他们盖棺定论,“坏人”的形象已深印于人们心中。


毛泽东则不然。他具体分析了纣王当政时的作为,指出:


殷纣王很有本事,是个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了起来。在历史上,对发展文明的区域曾有过贡献,是有功的。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



对于秦始皇,毛泽东更是在各种场合,向党内外、国内外人士多次颂扬其丰功伟绩,指出: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对秦始皇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毛泽东认为:


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秦始皇的赞赏之情。


毛泽东赞扬商纣王、秦始皇,但并不以“好”而一概论之。


他批评纣王滥用职权,为了自己享乐,在修造重重楼阁和金碧辉煌的鹿台中,耗费了劳动人民的大量财富和血汗。



对于商朝的灭亡,毛泽东也客观地归结为纣王的暴虐残忍,排拒批评,一意孤行。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毛泽东虽认为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也批评道:


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灭亡秦朝的大多是一些文化不高的人。


毛泽东实际上是批评秦始皇实行了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埋下了亡国隐患。对于历史上一些被视为大圣大忠的人物,毛泽东也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如孔子,几千年来被尊称为“圣人”,受到顶礼膜拜,但毛泽东却明确地表示: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他认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旧贵族。他讽刺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一厢情愿,不可能什么人都爱,孔子只是剥削者的一部分。



他还批评孔子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是讲空话的。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不否认孔子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对孔子一些他认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也大加推崇和赞赏。


他十分欣赏孔子的“每事问”,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充分肯定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要采用孔子的教学方法。


对于孔子“再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毛泽东都不止一次地向人们阐释和提倡过。


仅从以上几例可知,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不看其一时一事,而看其一生全貌;不以一面定终生,而强调一分为二做评价。


毛泽东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去研究和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



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


正如毛泽东所说: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中国古代的历史,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