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如何成为一场跨时空的历史回眸?

职场   2024-12-18 00:00   广西  





01



引人入胜的时代交汇


乾隆与华盛顿的奇妙同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般奇妙,乾隆皇帝与乔治・华盛顿竟然是同一年去世的,他们都逝世于 1799 年。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与漫长的执政生涯。


自幼接受着正统且全面的帝王教育,乾隆聪慧好学,登基之初,实行比较宽松的统治方法,减免地方税赋,关心底层百姓生活,还对西洋小玩意充满兴趣,彼时的他看上去宛如一位完美的仁君。



然而,乾隆十三年之后,他却一改往日做派,政治上走向高压态势,大兴文字狱,借着编纂《四库全书》之名,销毁众多古典书籍,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还高度培养人们的奴性,对外来先进科技成果也不屑一顾,坚守着 “天朝上国” 的观念。


从纵向对比来看,也可算是一位较为平庸的皇帝,从此为大清开启落后于世界的大门。


而华盛顿,作为美国现代民主制度下的首任总统,被尊称为 “美国国父”,他带领美国对抗英国,赢得独立,还参与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他拒绝连任,开创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超过两次的规则,展现出谦逊低调、尊重民意等诸多优秀的领导者特质。


但同时,华盛顿也是一位奴隶主,他靠奴隶制种植园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其假牙都是用黑奴嘴里拔下的真牙所制,还曾下令美军抢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印第安人,手上同样沾染着血腥。


这两位处在同一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身份、形象和历史影响的人物,恰如两个端点,标识出了当时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社会形态。


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中美之间开始了交往,历史的大幕缓缓拉开,其中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去探寻的故事呢。



“中国皇后” 号开启的缘分



时间来到 1784 年,这一年,一艘名为 “中国皇后” 号的轮船从美国出发,驶向遥远的中国。


它本是一艘普通的商船,船上满载着货物,像西洋参、毛皮、棉纱、胡椒等等,其中西洋参尤其受欢迎,毕竟当时中国本土人参被满族贵族把控,美国来的西洋参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缺。


这艘船历经半年的漫长航行,终于在 8 月 28 日成功抵达广州黄埔港,就此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




当时的美国,刚结束独立战争,债台高筑,又面临英国的经济封锁,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外贸路线来改善经济状况,而中国便成了极佳的目标。


“中国皇后” 号的船员们起初还想冒充英国人,只因两国首次贸易要交贡费,结果不巧遇到英国商船开炮炸死中国人,广州方面命令英国商船限期离港,他们的小算盘落了空,只能四处托关系、贿赂,来证明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也因此被清朝官员称作 “花旗鬼子”。


不过,他们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这次贸易,卖掉货物后又采购了武夷茶、瓷器等物品返回美国,还获得了颇为可观的盈利。


这次航行虽然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活动,却无意间让中美两国走入了历史的交汇点,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之后会逐渐扩散,引出更多后续的故事,静静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了解呢。






02



中美早期的相互审视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初印象


在晚清时期,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尤其是遥远的美国,认知是极为有限的。不过,也有极少数有识之士开始通过著书立说来让国人对美国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算得上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情况较为详实的专著了,全书 50 卷,在 1842 年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写成。魏源在书中用了 5 卷的篇幅来讲述美国(彼时称弥利坚),他清晰地提到美国的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


还介绍了美国元首经由 “选举” 程序产生,有一定任期,以及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从地方到中央都遵守这一法律等情况。


可以说,魏源对美国制度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并且赞誉有加,他的这些描述也让当时的部分中国人知晓了美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独特之处。


还有徐继畬所写的《瀛寰志略》,这部书里对美国的介绍分量也很重,徐继畬在书中对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他赞誉美国


“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称赞华盛顿 “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将华盛顿创设议会且不恋权位,以推举之法选出总统的胸襟,理解为几近中国的天下为公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赞赏之意。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在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像《海国图志》甚至一度还被清廷列为禁书。


在当时封建保守、秉持 “天朝上国” 观念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还是对外面的世界缺乏兴趣,也难以理解这些有识之士所传达的关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致使当时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只是局限在极少部分精英阶层中,难以广泛传播开来。




美国人眼中的古老中国



与中国人对美国的模糊认知不同,当时的美国却有一本书,在美国人面前揭开了古老中国神秘的面纱,让他们对中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就是美国卫三畏所著的《中国总论》。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更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


他在晚清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称得上是一位 “中国通”。




他所撰写的《中国总论》试图把中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著作,内容涵盖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对外交往、地理物产等诸多方面,被誉为有关中国的 “百科全书”,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


借助这本书,很多美国人开始了解到那个远在大洋彼岸、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老国度。比如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习惯、丰富的物产等等,都通过文字呈现在了美国人的眼前。


而反观当时,中国对美国的了解少之又少,这种认知上的不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后续交往中的种种情况,美国基于对中国的认知去制定对华策略,而中国却常常是在被动应对,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03



晚清时期的深度接触

留美幼童与赴美求学之路


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这样一群勇敢无畏的少年,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赴美求学之旅,他们便是 “留美幼童”。


容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更是积极推动官派留学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影响下,清政府先后分四批共派遣了 120 名年龄在 10 岁到 15 岁的少年赴美求学。


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从上海登船出发,怀揣着对未知的憧憬与忐忑,远涉重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积弱积贫、摇摇欲坠的困境,而美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蓬勃发展,宛如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新兴帝国。


当时之所以选择美国作为公派留学生的目的地,主要还是基于中美关系,美国在工业和技术方面蒸蒸日上,清政府希望能借此让这些孩子学到先进的知识,回来助力国家建设。


这些 “留美幼童” 们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们在美国努力学习,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



像我们熟知的詹天佑,他 12 岁就赴美留学,在美国求学期间,面对周围的繁华与诸多诱惑,始终坚守初心,深知自己背负着救国救民的使命。他每日起早贪黑,勤奋学习,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耶鲁大学,学习铁路工程专业,后来回国成为了中国铁路自主设计第一人,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为我国的铁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参与京沈铁路修建的周传谏,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历任天津外事局局长、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海关监督和天津海关道台的蔡绍基,回国后先后充任盛宣怀秘书、轮船招商局经理、电报局总办的黄开甲,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北洋舰队的吴应科等等,他们日后大都成为了投身国家建设各领域的栋梁之材。





戈鲲化在哈佛的独特经历


在晚清的中美文化交流舞台上,戈鲲化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却又独特的星辰,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戈鲲化,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中国人,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 —— 赴哈佛大学教授中文。


当时的他,怀揣着对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毅然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开启了这段独特的文化交流之旅。


初到哈佛,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氛围以及语言上的差异,戈鲲化的内心想必是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的吧。


他要将博大精深的中文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深厚中华文化,传授给那些对东方充满好奇的美国学生,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在哈佛的日子里,戈鲲化努力克服着诸多困难,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一点点地向学生们展现中文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韵味。


他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会分享中国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诗词歌赋等等,让美国学生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东方古国的大门,得以一窥其中的精彩。


而戈鲲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中美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奇妙火花。他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两个不同文化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哈佛留下了非常独特的印记,就连他的照片都被哈佛精心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诉说着曾经那段中美之间跨越重洋、相互交流探索的难忘故事呢。





04



推荐阅读的大理由


独特视角看历史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这本书为我们呈现历史的视角十分独特。以往我们了解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多是从宏观的政治、外交角度切入。


而这本书另辟蹊径,它将两国的交往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事件,生动地展现出中美之间对望与凝视的画面。


就像乾隆与华盛顿这两位看似毫无交集,却处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对比,乾隆作为封建帝制下的皇帝代表,有着复杂的执政经历和传统的帝王思维;而华盛顿作为美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奠基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领导风范与历史贡献。


作者借此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期,中美两国就已因不同的制度、价值观,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好似两条平行线,却又因世界发展的浪潮开始有了交汇点,比如 “中国皇后” 号轮船开启的贸易往来,不经意间让两国走入了历史的交会处。


还有书中对于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当时相互审视情况的描写,从中国有识之士魏源、徐继畬介绍美国的著作,到美国卫三畏所著的揭开古老中国面纱的《中国总论》,这些不同视角下的认知呈现,都让我们跳出常规历史叙述,站在双方的立场去重新认识那段历史,以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晚清时期中美关系的复杂与关键,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与思考。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