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劈柴院右首第一家的“锅贴铺”,那些年满满的回忆!

文摘   2024-12-08 08:08   山东  

沈阳路与利津路交叉口,一家“劈柴院锅贴店”已在此坚守了不少年了。再次来到这里,吃着熟悉的味道,看着墙上的照片旧影,其中几张还有着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的印迹,这让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劈柴院。



端上桌冒着热气,怕烫着,小心翼翼的咬上一小口,嘴里往外不断哈着气,外焦里嫩,汤汁四溢,满口鲜香,这就是咱们都喜欢吃的青岛锅贴。走在大街上,时不时就能碰到一家或大或小的锅贴铺。


说起青岛的锅贴,不仅老少都喜欢吃,而且也是历史悠久,在1937年青岛市政府招待处所编《青岛概览》中,对于当时的菜馆做了简要的介绍,其中面食类中受众面最广,平民老百姓最喜欢的前三位就是水饺、锅贴和包子。


青岛的锅贴,相信也总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在许多老青岛人的印象里,都会有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锅贴,十乐坊、沧口锅贴铺、三盛楼、崂山大院等等,分别占据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第一,今天就来回顾一家曾经满怀记忆的劈柴院锅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劈柴院(吴正中摄影)


当年的劈柴院,虽然已渐显破旧,但那时的味道却是至今最难忘的记忆。


穿过那段黝黑的门洞子,右首第一家的锅贴店,价格便宜,味道绝佳,应该是很多人满满的回忆。



很多人依旧还会记得,那位或站在门口,或坐在门口收银的老太太,满头银发、面目慈祥,头脑清晰、算账麻利,她就像一个活招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品尝了美味的锅贴,知道了劈柴院,她就是老劈柴院锅贴铺的李慧智老人。


1981年,老人卖掉自家的套二房子,换了一间不到15个平方的门头房,就在江宁路32号开起了劈柴院锅贴铺。由于制作精良、味道鲜美、价格公道,很快就打出了招牌,成为劈柴院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几代岛城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许多人记住了劈柴院的锅贴,记住了李慧智老人,也记得老人四个俏丽的女儿,那就是当年劈柴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八十年代,父亲偶尔会带我“逛街里”,从四方路市场的鱼市走下来,中午必定会来劈柴院,不过那时喝豆腐脑的次数多,锅贴就吃过一次,感觉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确实也没捞着吃过。九十年代已参加工作的我,再去劈柴院,已没有当初去时的那般繁盛,但还是按捺不住味觉的诱惑,那时还经常考虑着去吃锅贴呢,还是隔壁的豆腐脑呢?又过了好多年,父亲已离我远去,再去劈柴院的时候,锅贴铺也已经没有了,当时还在想着,说不准哪天老太太的锅贴还会回来的。


今年来到再次改造后的劈柴院,离开两年的豆腐脑店回来了,我还和店主穆大姐聊起过旁边的锅贴铺。如今,看到之前的旧影,见物思人,却恍如隔世。

大门洞内墙壁上的“三鲜锅贴”,只留余味在心头。

十多年前,我就写过这里的美食锅贴,如今又随意翻看了一下之前编发过的文章,很多读者情真意切的留言,老劈柴院的锅贴,大家都没有忘记。



中山路进去右首第一家的锅贴,味道特棒,冒着热气个个油光瓦亮的端上来,很快就被下肚解决了。老板娘是个老太太,有六、七十岁了。后来换了她的女儿看店了,据说老太太女儿有好几个,全家人的收入就靠这看起来很普通的锅贴。其中有个略微胖点的女儿印象太深刻了,每天站在柜台后面,头发高高地吹起,仿佛时刻准备上舞台表演。不过,她们的锅贴真的好诱人,每次我都吃的很饱很饱。 


曾经的劈柴院锅贴铺(王挺摄影)

进劈柴院第一家的锅贴,价格便宜味道特棒,那个胖点的姐姐印象太深刻了,不过没有她家锅贴诱人,当年儿子沾着醋吃了一大盘,打着饱嗝说她家的醋掺水了。现在再去街里上中山路有种想哭的感觉,不知是今不如昔?还是我们老了.....


忘不了劈柴院中山路门洞右手第一家三鲜锅贴,谁还记得盘头大姐的故事?


逛完中山路,必须去劈柴院吃一顿锅贴,进院子第一家就是,店面不大,到了饭点,很是拥挤,和气利落的老太太,锅贴干净,不油腻,价格也实惠......


曾经的的劈柴院锅贴铺(邱庚亮摄影)


2007年,中山路两侧店面改造的同时,劈柴院也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性改造工作。可惜,那次改造之前,锅贴铺就关门闭店了。改造之后,劈柴院最有名的锅贴铺至今没再回到这里。



多年前再次编发劈柴院的文章时,有网友介绍,老太太已经不在了,她的几个女儿接了她的班,传承了老人的手艺与经营。沈阳路上的这家和范县路的那家都是开了不少年头了。西镇的我没去过,不过沈阳路上的劈柴院锅贴,2000年初我在温州路上班的时候就去过。1992年,劈柴院还很红火的时候,锅贴铺家的老四朱建萍在市北区沈阳路上,租了齐鲁机电的房子,开了齐鲁机电锅贴铺。后来劈柴院改造,原来的锅贴铺没有了,朱建萍把沈阳路的锅贴铺更名劈柴院锅贴铺,这一晃就三十多年了


离开劈柴院的锅贴铺,也是将李慧智老人创出来的招牌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其下一代的努力下,已是好几家店在经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劈柴院旧影,穿过大门洞,“三鲜锅贴”的招牌最先映入眼帘。(王挺摄影)


网名“Sommer”的读者留言,一过门洞子右手边的锅贴店,满满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妈妈带着我从小港出发,一路溜达着到劈柴院吃锅贴,真好吃!吃饱喝足以后再去中山路逛逛。现今父母已近古稀,我也年过四十,带着孩子们回到十几年前就搬离的这一片故地重游,从小港到劈柴院再到中山路,相似的场景总能唤起尘封的记忆前段。


儿时的记忆,好吃的味道,劈柴院的锅贴不但记忆犹新,还在延续传承。时过境迁,以前熙熙攘攘的老街里,却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对于昔日的美食以及过往的美好记忆。



那些延续至今的“劈柴院美食记忆”,豆腐脑、“张家坛子肉”、“锅贴铺”、“李家馄饨”等,都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最代表青岛本地特色的小吃,也给无数老青岛延续了“劈柴院”的记忆。

难忘昔日的劈柴院,小巷弥漫着人间烟火气,充满“人情味”的氤氲。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优秀的的文史、文化、文旅自媒体平台,个人创办,一年365天,天天与您相伴!欢迎文案合作商务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