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青岛公交回顾,这些老汽车你见过吗?

文摘   2024-11-24 07:43   山东  
青岛市是山东省最早出现公共汽车的城市,德占时期就开始有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投入客运。自上世纪初始,随着青岛主要街道上各种交通工具的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这座城市的愈渐繁华。此时城市车辆大致可分为六类,即汽车、马车、货车、人力车、脚踏车与独轮小车。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汽车发展迅速,大小车行陆续开办,中外商人均有,规模不等。


1926年,俄国人拉富林切夫与中国商人王相英等在太平路开办了"青蚨汽车公司",购置高篷车8辆,划定路线,设站售票,依班次运行。途经市内繁华地段,通往四方、沧口等地。这是青岛市公共交通的初始,也是山东省公共交通的发端。


据《胶澳志》载,行驶市内及近郊者,初推"青蚨汽车公司"为巨擎,计有车十五辆,专行市内口、会全、码头、台东、沧口、李村等线。


未查明是何原因,1927年冬,仅成不到两年的"青蚨汽车公司"歇业,此时的市内公共交通的主要车行改为永兴汽车行接办。


至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市的公共汽车营运线路已达到十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随着私有车行的日益增多,相互间的竞争,矛盾也随之产生,造成交通秩序混乱。1934年7月5日,经市长沈鸿烈指示,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青岛公交事业开始走向公司化发展的历程。


1933年《青岛指南》中关于青岛公共汽车线路的介绍,公共汽车,来往青岛市内各街,其远者环行乡区,直至沧口、李村、崂山等处。市内交通路线有四条:

第一路:自大沽路出发,至(一)曲阜路路,(二)栈桥,(三)天后宫前,(四)莱阳路口,(五)跑马场,(六)第一公园;

第二路:自大沽路出发,至(一)胶州路潍县路口,(二)普济医院,(三)青岛神社,(四)辽宁路北段,(五)东镇;

第三路:自大沽路出发,至(一)堂邑路邮电局前,(二)小港沿,(三)大港第二码头,(四)上海路,(五)东镇;

第四路:自大沽路出发,至(一)北平路,(二)山西路,(三)云南路,(四)滋阳路口,(五)台西镇;



青岛公共汽车,以大沽路为总站。凡至台东,李村,四方,沧口,及仙家寨,板桥坊,女姑,流亭等处者,皆可于该处候车。其最关重要者,须看明车前所悬牌子,牌上写明何处,即为开往何处之车辆。至往沧口,李村,板房,苟塔埠等处,可先乘车至东镇,再行换车前往。

此类汽车虽行一定路线,但团体旅行等,均可临时雇用,租赁价格每小时约四、五元左右。


保定路旧影,”三新楼“澡堂前停靠的2路车。


上图是保定路,右侧是著名的三新楼澡堂,在保定路南侧与大沽路之间原有一处广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里是青岛市公共交通的枢纽,公共汽车、营运马车的总站都设在了这里。


青岛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内行驶路线图


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业主联合、官督商办的方式经营,经营车行除位于宁海路2号的公共汽车公司之外,主要有藤本权平(嘉禾路16号)、莆池(招远路32号)、福昌(大沽路西首)、利顺(陵县路19号)、德盛(大沽路15号)、玉顺(泰山路9号)、和兴(济南路69号)、江锦堂、孙贤昌(胶州路11号)、陈云山(胶州路121号)、王文宝(福建路46号)。


1935年,骆金铭著《青岛风光》中介绍

公共汽车,无论行驶市内外,每站悉以大洋二分,起迄任由客便。


大窑沟,远处驶来的一辆2路公交车


1937年《青岛概览》中,青岛市内的五条公共汽车路线如下:

第一路:河南路文登路;

第二路:大窑沟文登路;

第三路:河南路台西三路;

第四路:大窑沟台西三路;

第五路:大窑沟往返;


行驶在中山路上的1路车

行驶在中山路上的2路车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华北日本海军特务部勒令青岛市公共汽车公司全部车辆与房产交于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青岛的公共交通完全由日本人控制。1938年6月12日,青岛交通会社成立,专营本市公共汽车,其他营业者一律取消。

驶过辽宁路的4路车,营运线路是台东镇—台西镇。


1939年6月20日,青岛到大崂之间开通公共汽车。使市区、市郊均有公共汽车,旅游季节还会增加专门的旅游线路车辆。


此时的公共交通经营路线均有所调整,营运路线分市内线、市郊线和旅游线。市内共公交线路有四条:

第一路:铁山路至第一公园(现中山公园);

第二路:益都路至第一公园;

第三路:第二埠头(大港二号码头)至西镇;

第四路:东镇至西镇。



市郊线主要有青崂线、青沙北线、青即线、青王线、汤上线等。旅游线主要是旅游季节由市区到崂山各旅游风景点的路线。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交通会社由青岛市工务局接收,但此时的车辆状况均不理想,工务局着手整顿公司内部,并派员督促加工修理车辆,军委会青岛物资运输处调拨三十四辆,此间又修妥数辆。


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岛市交通公司汽车在青岛中山公园旧影(张冠群收藏)


1945年10月14日,青岛市的公共汽车先行恢复中山路至跑马场的通车,15日起恢复东镇至中山路交通,全市交通逐渐恢复。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官商合办(官股占80%,商股占20%)的青岛交通公司。此时的市内公交线路经过再次调整后,有大窑沟至中山公园、大窑沟至台西镇、台东镇至中山路、台东镇至小村庄、泰山路至台西镇、中山公园至浮山所等线路。


1946年,青岛市政府发布命令,要求在三年内禁绝人力车载客,以公共汽车的发展取代人力车。当年,青岛交通公司运行车辆已经扩充到了八十多辆。



1947年1月5日,一份《青岛公报》的新闻,”交通公司全体员工散发传单,称张氏在日伪时期“资敌助敌”,“为虎作伥”,反对张仁斋任该公司经理。“


1947年,因官商内部不协调,导致交通公司亏损严重,最终于6月25日宣告停业。期间,青岛交通公司成立筹备委员会,尝试改组,市政各方亦多次商讨调节,但均告无果。


行驶在中山路上的公共汽车


1947年6月28日,成立青岛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仍为官商合办),开业初期只有四辆客车运行,后情况有好转,行驶车辆逐渐增加到五十辆,市内各线基本全部通车。因解放战争的影响,到了1948年7月7日再次停业,导致青岛市内公共交通停顿,市民抱怨不断。


为尽快平息社会舆论,1948年10月,成立青岛市公共汽车管理处,为防止官商合办的流弊,此次的公共汽车管理处完全官办性质,属青岛市政府领导。


此时,受时局影响,青岛市内公交线路仅有三条,分别是台东镇至中山路,大窑沟至四方,大窑沟至中山公园。市郊线则由民营大华汽车公司负责营运。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辆行驶在中山路的老式汽车。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公共交通管理处在解放当天下午,即由我军管会接管,并成立市内交通站,由军管会公路运输部运输处管理。青岛解放第二天(6月3日),市内的公交部门即全部复工,首批车辆于6月5日早晨七时驶向街头,市内三条线路,东镇至中山路、大窑沟至四方、大窑沟至沧口恢复运行。此时,全市运行的公交车仅有二十多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辆驶过堂邑路邮电局的公共交通汽车。


早期中山路上行驶的6路公交车


1950年7月9日,市内交通站改为青岛交通公司。1951年1月1日,更名为青岛市交通公司。先后恢复了大窑沟—李村、李村—登瑛、李村—大崂、东镇—四方及大窑沟—公园等路线,营运路线增至8条。


随着青岛公用事业的恢复、建设和发展,也揭开了青岛市公共交通的新篇章。


本文编辑参考:青岛市志·交通志、公用事业志、青岛档案馆、1933年《青岛指南》、1935年《青岛风光》、1937年《青岛概览》、《胶澳志》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优秀的的文史、文化、文旅自媒体平台,个人创办,一年365天,天天与您相伴!欢迎文案合作商务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