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烁方:意象寻根初体验报告

文摘   2024-11-21 21:21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听赵燕程老师说意象寻根好多年了,有过简短讨论,有听过学习者的分享,但是一直没有认真学习体验过。这次在深圳梧桐山,终于有机会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意象寻根个人深度成长体验班。半天的理论讲解,其他时间是团体练习加个案加讨论答疑。住宿附近只有一个早餐店,有几次就这早餐时间,我和赵老师简短讨论了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五天下来,我收获颇多,感触也很深,虽然意犹未尽,但作为一个开始也足够满意。有一些想抒发的感慨,也有些延展的思考,因此有了这篇文章。当然,我的感受和思考,都是从我个人视角出发的。


图片:赵老师朋友圈

寻根

整体印象 · 

首先是整体印象。寻根的味道是清晰而独特的,与传统的意象对话不同,与我接触过的其他疗法也都不同。认真投入体验过的人,应当不会把寻根和其他技术和疗法搞混。整个场域偏向一种有生命力的清澈明净,是大家共同构成场域,而场域又把能量反馈给每个人。赵老师是这个场域的主持者与维护者。


寻根的整个体系不复杂,但是有一种完备感。有基于现象的理论构建,有基于理论的操作技术,有实施技术所需的心理能力明确标准,有技术锻炼和心理能力提升的日常训练方法。按武侠小说里讲,这是通拳理、有招式、有内功、有练法。练法简单易上手。提升内功则需成年累月的努力。



传承感 · 意象寻根



此外,我还感觉到了一种清晰的“传承感”,就是这些内容都和某个有历史根基的正能量相连接,学习者能够体验到与某个根系的连接,会有一种踏实感、归属感。我拿这个感觉问赵老师,赵老师说,她的这套方法相当程度受到了小乘佛教思想与修法的启发。


我很喜欢课程中每天10分钟的修定练习。正气顺养操、动中禅、掐手指、捏手指、观呼吸、文殊菩萨心咒,有时加上行禅。一套做下来并不感到繁重,但是对身体、情绪、气脉、心念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提升定力的同时,人所在的场域也被调顺,使人在其中安稳而不杂乱。



主体 · 意象寻根



寻根的理论虽然不复杂,但其理论所指向的心理体验境界却比较精深。这就使得寻根中的某些术语容易被误解,把高层次心理境界中的体验与大众日常体验混淆起来。这其中让我印象较深的是“主体”一词。之前也听到赵老师在提到寻根时用这个词,这次来上了课,才知道之前我也是误解的。


在一般心理学语境里,主体通常和客体对应,主体和体验层面的“我”(这时可以想象一个用手指着自己的动作)重合在一起,很多时候也指向“我”的身体。然而,在寻根中,“主体”一词有一种用法,是说在觉照技术(寻根的一个子技术)中,用主体进行感受。在我这次课程的体验和理解中,这里说的“主体”,实际上指的是脱离了具体内容的自性原型(荣格所说的Self,或者可以叫“我”原型)。而能够体验到脱离了具体内容的自性原型,即是对自我的超越,是黄金级后期阶段才能够相对稳定达到的状态。未能摆脱我执,“我”原型与一些具体内容染着在一起,这个原型就不自由,就不能随意运用,没法体会清楚自己,更没法直接用来体会他人。就像一个沾满污泥的水盆,没法真正用来盛放任何东西。不过,在“我”原型未能与其内容去染时,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所觉察,心理能量不完全被这个受污染的“我”原型占据,也能较低程度地做到“觉照”。这种较低程度的觉照,是寻根初学者也有机会体验到,甚至经过训练也能一定程度运用的。由于不同人对“主体”或曰“我”在不同心理境界有不同的体验,“主体”与“我”作为术语运用时就容易产生混淆。而且这种混淆并不容易澄清,因为除非有过高层次体验,否则就不能知道其真正所指。


在我看来,这种易混淆的问题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因为寻根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不可说”的领域,有体验的人就知道是那个体验,用语言向没体验过的人说,怎么说都会产生误解。同类问题的还出现在寻根中常说的“去”劲儿上。说是不要“去”用劲儿,但其实还是有个心理动作在。为了避免刻意,寻根当前的通常表述是,不要用“去”的劲儿,或者不要“去”做,这样学习者就会关注是否自己刻意用力,最大程度避免刻意的影响。但是在这个表述里,要做出心理动作的部分就被强调得少,我看到有些学习者就因此陷入了对“不做”的执着,结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告诉学习者,其实是有个心理动作的,学习者就又有可能会用力找那个动作,就又陷入了“刻意做”的陷阱。啊呀,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头疼。只能说中道难行,大家慢慢摸索着靠近吧。



差异 · 意象寻根



本次学习,还有一个引起我深思的部分,就是意象寻根与传统意象对话之间的差异。为了说明我个人的理解,我画了一张简图。这张图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为了避免赘述,我在本文中不进行过多的解释和补充,有一定意象对话和意象寻根体验的人,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首先,本图中,从左到右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总体上意象对话中常见的流程。人原本有自由能量,生出执着的意(其中能量也从自由能量中来),而生成固结能量。针对固结能量,生出想要呈现“象”的意(其中能量也从自由能量中来),然后生成了意象。针对意象,生出想要治疗的意(其中能量也从自由能量中来),然后在意象中发生了干预与转化。


途中所有的黑色箭头,表示无意识的情结性过程和其导致的能量走向。自由能量会产生执着的意,自由能量与执着的意结合会生成固结能量。固结能量会影响呈象的意,产生情结性而治愈性的看意象动作,但这样的意同样会产生意象。固结能量也会影响治愈的意,做一些看起来好像是治疗,但其实是加深情结的干预动作,这样的干预动作同样会影响意象的变化与维持。


图中所有蓝色箭头,都是传统意象对话中的操作和能量走向。首先有固结能量与执着的意,然后主动把它们呈现为意象。有些意象,一直体会就会化解,连带着其中的各种意和能量,回归自由。针对另一些意象,主动对其进行治疗,于是发生意象中的干预,经过有效干预,意象发生转化,其中的能量回归自由。针对情结性“呈象的意”,带觉察地将其呈现为意象。针对情结性“治疗的意”,也带觉察地将其呈现为意象。


图中所有的红色箭头,都是意象寻根的操作和能量走向。觉察到执着的意,待其能量回归自由。觉察到固结能量,待其回归自由。觉察到意象,待其回归到未呈象之前的原发固结能量状态。觉察到意象的干预,待其回归到干预未起之前那个未被干预的意象。觉察到情结性呈象的意,待其回归固结能量。觉察到情结性治愈的意,待其回归固结能量。觉察到呈象的意,待其回归自由。觉察到治疗的意,待其回归自由。


上图主要比较了传统意象对话和意象寻根交叠较多的领域,未涉及到所有的应用领域。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意象对话较强调主动,主动看意象,主动调节意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使意象准确呈现,对意象进行准确理解,并且使用恰当的干预方式促进意象转化与化解。有一个从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


意象寻根比较强调不主动,在每一个原本有意着力的点上,都只是觉察体会,并且不再加强,待这些能量自然回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在每一个点上待住,如何不刻意用力,也不刻意克制自己的用力。总体上更是化繁为简的风格。


从这张图来看,二者的阶段性目标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使固结能量回归自由,使人有更多的自由能量可以支配。但是使用的技术方法和途径是不同的。之所以说阶段性目标,是因为不论传统意象对话,还是意象寻根,都有更深层的目标,但本文不做叙述。


传统意象对话的每一步,都需要使用自由能量,直至所有能量在意象中以恰当的方式交汇,然后散去,回归自由。


意象寻根的每一步,都避免继续消耗能量,并且每一个小步骤里也都在不断促进能量回流。


传统意象对话中,有足够的自由能量,就有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如果一个人总体上已经没什么能量,就不好办了。当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暂时借能量给来访者,但终归还是要把来访者自己的自由能量培育起来更好。来访者能量够,咨询师办法多,效果就会好。


在意象寻根中,有足够的定力,就能在遇到各种体验时都待得住,持续觉察主体,能量就会自然松下来并且回流。如果定力不足,就不好办了。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定力的场可以影响来访者,但终归还需要来访者自己把定力逐渐培养起来。来访者能量不一定要够,但是定力够,咨询师能够持续我执较少地用主体感受对方,效果就会好。



一个人如果单独学习传统意象对话,或者单独学习意象寻根,学得好,就能够很好地成长自己,也能够疗愈别人。不过如果一个人同时学习传统意象对话和意象寻根,在某些具体节点上,就可能会因为惯性路径的不同,而产生冲突。例如,传统意象对话需要主动看意象,而意象寻根在发现有这个去看的劲儿的时候,就会觉察并指出,然后让劲儿自己慢慢松下来,能量回流。再例如,传统意象对话要对意象进行主动的理解与干预,而意象寻根会让体验者意识到是“我”在看意象,“我”并不是意象,进而减少“去”关注意象的力量,让能量慢慢回流,意象通常就瓦解了。


条条大路通自由,但是在一个具体的路口上,不能同时向左和向右。在这样的时刻,我个人的意见是,练习传统意象对话时,就按传统意象对话的方式来,练习意象寻根时,就按意象寻根的方式来。练习什么就有要什么的样子。在熟练掌握之前,不要随意混搭。直到对两个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考虑在临床中混搭应用。


我是意象寻根的新手,使用经验较少。但是也发现了一点混搭应用的方向,在此分享,仅作为抛砖引玉。一是根据来访者特性,或者根据来访者当下状态选择方法。判断点可以包括:看意象容易/看意象困难,自由能量足够/定力足够,性格上倾向于主动/性格上倾向于非主动,“意”刚刚升起/“意”已经成型定形,以及来访者对不同方法的个人偏好……等。


二是在当下的具体操作中,以一个为主,以另一个为辅助。以我个人为例,我对传统意象对话更熟练,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以传统意象对话为主要方法,但是在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来访者有没有对自己的意象进行“无意识的刻意”操作,如果发现有,就放缓节奏,不轻易跟随,而是停在前一个点,多做一些觉察和体会,来访者就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刻意”,从而慢慢把劲儿松下来,这时候意象就能更如实地反映其内心状态。事实上我已经在我个人的咨询工作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发现效果很显著。学过寻根以后,我在带来访者做意象的过程中,对上图中的黑箭头部分,也就是“情结性的看意象”,“情结性的干预意象”,以及意象呈现中包含的来访者应对,都更加敏感了。由此减少来访者情结性应对对于意象的干扰,使意象更能如实反映来访者的心理状态。


如果以意象寻根为主,传统意象对话是否能够作为辅助,我经验较少,尚不清晰。不过,意象寻根中,有时候会引导体验者看磨盘意象,以了解自己内在用劲儿的方向,并加以调整,这应该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也许还有其他的结合方式,我不了解,就留待有经验的意象寻根咨询师来研究和分享了。



行文至此,仍有未尽之处,但作为入门学习者,就先分享这些为宜。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有经验的意象寻根学习者指正。意象寻根是一个我有兴趣继续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如果以后有了更多的经验,再和大家交流。


图片:赵老师朋友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意象对话公众号的观点或立场。



周烁方

准宝石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

意象对话社会心理服务与援助中心主任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学会(IAAP)认证分析师

中国分析心理学会(CSAP)会员

编著:《水晶之路》、《东方苍穹下的心理与心灵》

译著《世上没有懒孩子》








作者简介






作者/周烁方

编辑/only

图片/网   络


扫码关注我们

意象对话

中国人的心理学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意象对话
“说人话”的心理学文章。用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与幸福。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本土心理学流派。意象对话,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