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时,
我们初探了苏东坡所在北宋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
了解了一个与现代世界截然不同的时代。
中班时,
我们听老师讲述有关苏东坡的那些人、那些事,
原来,坎坷的一生一样可以活得诗意浪漫……
现在,我们大班了!
当苏东坡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又会获得怎样不一样的体验和认识?
一起倾听我们的声音,
再续我们与“他”之间的故事……
研学前——我眼中的苏东坡
经过小班、中班三个学期东坡主题活动的开展,现阶段孩子们对于苏东坡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通过集体谈话的形式了解孩子们对于苏东坡主题的前期经验。
教师思考:教师应该做好“倾听者”的身份,抛出关键问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起“你眼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孩子们的反应非常强烈和激动,很乐于去表达:“穿着和我们不一样”“大诗人”“美食家”“会写诗”“会发明美食”……从孩子们的积极踊跃发言、丰富的语言表达可以看出,通过小、中班苏东坡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于苏东坡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和充分。当前大班,我们教师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们从已有的前期经验出发,对苏东坡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呢?我们通过年级组的集体课程审议和反思,计划与黄冈市东坡文创空间联动,开展一次苏东坡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真看、真听、真感受。
苏东坡的研学之旅
出发
第一次独立乘坐大巴, 没有家长志愿者,没有爸爸妈妈陪同,我们计划让孩子们去除一切干扰因素、一切依赖心理,全身心的感受一次独立的研学活动。
穿越千年的浩瀚岁月,当“数字”时代的孩子们与苏东坡这一北宋文匠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经过万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我们出发啦!
“寻”东坡足迹
孩子们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进入“东坡文创空间”,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游览“浩然湖”,穿过“浩然桥”,打卡“快哉亭”。听过“对歌”,你一定鲜少听到“对诗”吧?浩然桥上,孩子们听完苏东坡的故事后,情不自禁的对起了苏东波的千古名词《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仿佛穿越时空与孩子们在“浩然湖”上相遇。
“品”东坡之魂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了解苏东坡、认识苏东坡、学习苏东坡,我们走进了“东坡小剧场”。在这里,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遇见东坡》全景环绕式人物声光剧,身临其境的剧场体验,让小朋友们跟随剧中演员一起穿越到宋朝,跟随伟人的步伐赏东坡麦田、观东坡雪堂、品东坡肉、吟东坡词,见证苏东坡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更加敬佩苏东坡那种乐观豁达,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处事之态。
教师思考:此次研学之旅虽然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对于果果班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传统文化之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文化浸润下的体验活动,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在实践中培育和增强下一代的文化自信!
研学后——我心中的苏东坡
通过苏东坡主题研学活动,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当中更加的亲切和立体了,仿佛苏东坡从未离我们远去,说起苏东坡,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表达:
李然:原来苏东坡写《赤壁赋》是因为在船上游玩看到了赤壁才作出来的呀!
桐桐:苏东坡其实也有挺不开心的时候。
芯芯:苏东坡在黄州原来很喜欢和这些农民聊天。
博博:苏东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去寺庙里面找和尚聊天。
晞晞:苏东坡很喜欢竹子吧!
教师思考:可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们的成长经验都是在直接感知、亲身实践中获得。孩子们以更近的距离、多感官感受与体验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后,感触非常的大,对苏东坡人物形象的阐述也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东坡与竹
研学导游口中的“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苏东坡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竹子难道比肉好吗?农村老家常见的竹子以一种更加新奇的身份进入到孩子们的视野当中。
教师思考:作为幼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将传统文化与自然教育相结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苏东坡的名句“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仅是对文人雅士生活态度的描述,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通过这句诗,我们引导孩子们去好奇、去探索竹子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同时,实践操作画竹子更是将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画笔与竹子的对话,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韵律。
东坡与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开展东坡主题月的活动中,我们将孩子们的午睡起床音乐换成了《明月几时有》,孩子们不仅爱听爱唱,还有满腹的疑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呢?月亮上有什么?我们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主大胆想象。
教师思考:将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作为孩子们的午睡起床音乐,不仅以其悠扬旋律和深远意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孩子们对“月亮上到底有什么”的疑问,正是他们纯真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体现,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是幼儿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珍视并鼓励孩子们的这些疑问和想象,因为这正是他们认知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面对孩子们关于月亮的疑问,我决定将这个问题作为一次探索活动的起点,鼓励孩子们自主、大胆地想象月亮上的景象,无论是传统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还是现代科幻中的月球基地、外星生命,都是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现。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们有机会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和分享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总之,幼儿教育应该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我心中的苏东坡
通过研学,孩子们全面、立体的更加丰富的了解了苏东坡;通过对“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探究,孩子们重新认识了竹子;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浸润,孩子们对月亮展开了大胆想象,当三者相遇,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此时此刻,孩子们心中对于苏东坡,又是怎样的一种认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思考:通过这一系列以苏东坡为主题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共鸣和创造力的激发。从孩子们对苏东坡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其生平事迹、文学作品乃至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我看到了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文化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在研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和互动交流,不仅丰富了知识,更在情感上与苏东坡产生了共鸣。他们开始理解苏东坡的乐观豁达,敬佩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情感的共鸣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坚韧不拔。
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们在苏东坡主题活动中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无论是通过画竹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大胆想象月亮上的景象,孩子们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幼儿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同时,我们也将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撰 稿:郭 银
审 稿:何 柳 程 琳
编 辑:陈瑞雪
照 片:果果一班
黄冈市实验幼儿园欢迎您
黄冈市实验幼儿园
电话:0713-835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