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曾经来天台山“求学”的唐僧和他的黄金搭档成功研制出水运浑天仪

文化   2024-11-12 10:34   浙江  

公元725年11月12日,唐朝天文学家、高僧一行大师与梁令瓒研制成功水运浑天仪,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它依靠水力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用于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十分精确。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冬,十月,癸丑,作水运浑天成,上具列宿,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逆天而行,淹速合度。置木匮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又立木二人,每刻击鼓,每辰击钟,机械皆藏在匮中。”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又诏一行与梁令瓒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日'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

一行(682-727年),僧人,俗名张遂,号大慧,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僧。

《旧唐书》云:“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自幼生活在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因不愿与武三思交往而出家为僧,一行是其法名,出家之后,他仍然勤奋攻读,为了精研数学,曾长途跋涉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求师闻教。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强征一行入京都,长安充当顾问。当时的麟德历行用已久,误差较大。玄宗便令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日大慧禅师。”

唐代孙誧有诗《一行算法》:“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并在诗末原跋云:

一行穷大衍算法,求访师资不远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门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闻僧于庭前布算之声,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来,求吾算法,已合在门,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谓曰:“门前水合却西去,弟子当至。”

一行闻其言而入,稽首请法,授其术,而门外旧东流水,忽改而西流矣。

开元十五年,一行大师在嵩山拜会普寂禅师后安然圆寂,年四十五。

唐玄宗获讯后,辍朝三日,并下诏停龛二十一天瞻仰追悼,并亲自书写碑文,为一行大师建塔制像,并追谥为大慧禅师。根据大师生前的遗愿,普寂禅师亲自举行仪式,把一行葬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外。

双涧回澜与“一行到外水西流”

天台山国清寺门口的丰干桥下,即是天台八景之一的“双涧回澜”。

丰干桥畔,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之水至此汇合,向东流入赭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始至国清;而西涧从灵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里。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因此北涧之水晶莹清澈,而西涧之水常混沌黄浊,交汇之处,一清一黄,交相激荡,特别是多雨季节,尤为壮观。

清代诗人齐召南曾题诗一首:“寺绕高山黛色连,琴鸣左右乱流泉。同趋石濑争潮海,倒映云松幻写天。拍掌赋诗僧自笑,寻源镌偈我何缘。只看水上文章好,极目沦漪注野田。”

走过丰干桥,寺前松樟掩映,“隋代古刹”照壁左侧有黄色短墙,题“双涧回澜”。短墙左有巨樟临溪上,树干两歧,枝叶纷披,干粗合围,已有400余年历史。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 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旧唐书》上留下了一段访师求教的佳话。

开元九年(721年),因为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蚀不准,玄宗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

一行肩负重任,苦心孤诣,孜孜以求。

当他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时,不舍车舟,跋涉千里,前来求师。据说达真法师能推善算,似乎早已料定一行的来访。

据《旧唐书》记载;一行来访之日,达真法师关照弟子:“今日有弟子从远方来此,求我算法。”并说:“门前水当却流,弟子亦至” 。

果不其然,一行到达国清寺时,滂沱大雨已经连续多日,暴涨的北涧湍流摧枯拉朽、击石拖泥奔流而下,至丰干桥下更如脱缰的野马咆哮奔腾,与来自灵芝峰的西涧清流冲突搏击,由于水量倍增,下游一时难以宣泄,北涧浊流遂从低处往高处倒流入西涧西去,形成双涧回流的奇特景观。从此丰干桥头留下了“一行至此水西流”的故事。

唐人孙浦有诗记焉:“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赵朴初也在1974年写下《一行到此水西流》诗:“森森万木寺门幽,热恼途中喜小休。忽见回天好身手,一行到此水西流”。

在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成定规,文人墨客常常用东流水比喻岁月的流逝和时势的难挽,难怪苏东坡在庐山见到涧水西流不禁欣喜若狂,咏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

而“一行至此水西流”无疑也标志着千年古刹国清寺焕发着青春的魅力。为了钻研历法,一行在国清寺隹了多年,国清寺外,七佛塔上方,古木浓荫之下的一座古墓――“唐一行禅师之塔”就成了他走访国清寺的永久留念和最终归宿。


天台山文化
“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开放的群众展示舞台。” 天台县文化馆欢迎你! 公共文化服务咨询及监督邮箱:812293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