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乌镇及乌镇戏剧节

旅行   旅游   2024-11-28 19:16   安徽  

11月22日,为期三天的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下帷幕。这是大会的第十一个年头,乌镇从一个江南古镇到互联网的世界窗口,以水乡的柔光折射出科技的锋芒,再一次成为全球的瞩目焦点。在这里,古与今交织,传统与未来辉映,连接的不仅是网络,更是一个世界的可能性。


而就在上个月,为期11天的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收官。这场以戏剧为名的狂欢,让古镇在层层灯火和人群涌动中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一座古镇,一部戏,一段流连忘返的故事。这里是舞台,也是生活;是现实,也是梦境。


乌镇到底是什么?既温润如初,又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它究竟凭什么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世界的符号?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回到乌镇,都让人想追问得更深,思考得更久。




作为“异托邦”的乌镇



提起“乌托邦”,人们会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无所不有之地,一种超越现实的完美世界;而“异托邦”则不同,它不是一个不存在的梦想国度,而是真实的存在。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异托邦”概念,指的是那些具有独特规则和意义的空间,这些空间既嵌入现实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现实。它们是独立于日常秩序之外的“异域”,却又通过符号、文化、功能与现实社会发生深刻联系。


乌镇,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异托邦”。它不是孤立的田园牧歌,也不是完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而是一个交汇点: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文化与技术,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乌镇的“异托邦”特质,首先体现在它既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又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古镇定义。它保留了青石板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诗意,仿佛一脚跨入历史深处。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仅供怀旧的地方。作为中国第一个实现WIFI全覆盖的景区,乌镇早早地将现代科技引入,让每一位游客在静谧的水乡风光中,也能感受到便捷的现代生活。这种打破时间界限的尝试,让乌镇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乌镇不是单纯地复刻历史,而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让古老的建筑与现代需求无缝对接。例如,你可以在江南烟雨中乘坐摇橹船,也可以在咖啡馆中享受5G网络的高速冲浪;可以漫步于木质长廊,听评弹悠扬;也可以在剧场中,欣赏先锋戏剧的大胆尝试。传统的空间符号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在乌镇交融出一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正是“异托邦”的核心魅力之一。


如果说乌镇的江南风情为其异托邦特质奠定了基础,那么文化活动的创新则为其注入了灵魂。每年十月举办的乌镇戏剧节,将这个安静的古镇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的艺术小镇。无论是街头还是船只,随处可见艺术表演。青年演员在戏台上挥洒热情,国际戏剧大师在剧场中展示先锋作品,甚至黄磊的“摔手机”也成为戏剧节的标志性一幕。这种无所不在的艺术氛围,让乌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异托邦”。


更重要的是,乌镇戏剧节并非简单地引入现代戏剧,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发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传统的江南水乡成了当代艺术的舞台,古老的街道成了先锋戏剧的载体,甚至夜晚的灯火也为戏剧表演增添了一层浪漫的诗意。正如福柯所言,异托邦的空间是多重的、复杂的,它既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乌镇戏剧节用艺术诠释了乌镇的另一种可能性,让这个地方既现实又梦幻。


乌镇的“异托邦”特质还体现在其国际化视野上。乌镇戏剧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和游客,无论是嘉年华式的街头演出,还是专业剧场中的表演,乌镇都成为了艺术的自由之地。这里是戏剧人展现自我、探索边界的舞台,也是观众与艺术对话的纽带。那些平时可能难以接触到先锋戏剧的普通游客,在乌镇却能轻松参与其中,这种开放性使乌镇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汇之地。


而这种交汇不仅局限于艺术。乌镇本身的运营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它的现代意识。这个古镇是一个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商业价值的标杆项目。传统的文化符号被保护和利用,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让乌镇不仅能持续吸引游客,还能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乌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异托邦”,归根结底在于它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突破。它既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历史韵味,又通过科技和文化的注入,打破了传统的局限。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过去”,也看到了“现在”,甚至隐隐约约触摸到“未来”。


乌镇是一个异托邦,一个脱离日常却又根植于现实的地方。它既能满足人们对历史的怀念,又能提供现代文明的便利;既能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又能成为普通人释放自我的乐园。正是这种多重意义上的交汇,让乌镇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江南古镇,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奇观。


开幕日嘉年华巡游




永远年轻的信念



乌镇的戏剧节,是一场年轻的盛宴,是一片艺术的热土,更是一种关于“年轻”的信念。这种信念,无关年龄,只与心的开放和创造的勇气有关。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赖声川提到:“乌镇戏剧节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而是吸引那些拥有一颗年轻之心的人。”


在木心的诗意世界里,“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这句曾被无数人引用的话,是对“年轻”特别的告白。木心的精神,与乌镇这座小镇的气质不谋而合。它不止步于怀古的风情,也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拥抱。年轻,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不妥协、不止步的信念。乌镇戏剧节,便是在这样的信念中诞生并成长。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总监制黄磊曾谈起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时说:“乌镇戏剧节的一切起源,都是从青年竞演开始的。”的确,这个舞台上涌现的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年轻艺术家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真切思考。乌镇为这些年轻人打开了艺术的窗,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


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宛如一个孵化器,孕育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刘添祺便是从这里起步的青年戏剧人之一。几年前,他带着他的作品《鸡兔同笼》走上青年竞演的舞台。那个作品充满了荒诞的幽默和深刻的哲理,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喝彩。如今,他不仅成为了全国巡演的导演,也成为年轻戏剧人中的标杆。


类似的故事,在乌镇每年都会上演。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带着他们对戏剧最初的热爱来到这里,有的凭借一场街头嘉年华的即兴表演获得了赞誉,有的因为一段剧场的先锋实验赢得了掌声。无论作品是成功还是青涩,这些年轻人都为乌镇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力。


乌镇的“年轻”,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在木心美术馆里,那些打破常规的画作和艺术装置,成为无数人灵感的启发地;在古桥流水间的咖啡馆、书店与创意空间里,年轻人谈天论地、碰撞思想;在蚌湾剧场与乌镇大剧院中,观众无分老少,只凭一颗好奇的心与艺术对话。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说他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是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能成为年轻人的主流节日,代表了乌镇戏剧节的生命力,我觉得这种认知、认可为这个地方注入了年轻的发展能量。”正是这种包容与支持,让乌镇成为年轻艺术家的归属地。这里不仅有舞台,还有幕后;不仅有机会,还有支持——从资金到场地,从指导到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年轻人保驾护航。


对无数年轻人来说,乌镇就是他们信念扎根的地方,是梦想破土而出的起点。同时,这些年轻人也在乌镇舞台上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对时代的热情回答。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艺术总监孟京辉也说,乌镇戏剧节需要对两件事负责——一个是对现在发生的事情负责, 一个是对未来负责。对未来负责,就是对年轻人(负责)。

每年的十月,乌镇戏剧节都会将这座江南小镇变成一场年轻的狂欢。广场上的街头戏剧、船上的即兴表演、剧场里的先锋实验——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经典还是创新,都在这片土地上融为一体。戏剧人与观众在这里齐聚一堂,讨论、碰撞、狂欢,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演绎属于当下的青春。


年轻似乎是乌镇天然的注脚。乌镇戏剧节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为年轻人注入了信念的力量。在这里,没有过于沉重的规则,也没有对失败的恐惧,只有对创意和未来的无限追求。因为乌镇知道,年轻的心,是所有艺术最深沉的动力。


年轻,不是一段岁月,而是一种态度;年轻,不是一个定义,而是一种信仰。乌镇以它的水乡柔情和戏剧热血,诠释了“年轻”真正的含义。那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艺术家,那些在古镇中迷路却找到灵感的观众,那些无数次跌倒却依旧站起的年轻人,共同赋予了乌镇戏剧节以生命力。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是乌镇的信念,也是乌镇赋予每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祝福。在这片土地上,年轻从未停止,梦想从未退场。


青年竞演




回应时代的乡愁



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我们走得越远,内心的漂泊感却愈加深刻。乡愁,成了许多人难以诉说的情感。它不是简单的对家园的怀念,而是一种对归属的渴望,对宁静片刻的追寻。在乌镇,这种情感找到了暂时的安放之地。


乌镇戏剧节,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盛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每年的十月,无数人奔赴这座小镇。青石板路上漫步、剧场里沉浸、夜晚的河畔边发呆,这些片刻的停留,让人从日常的快节奏中抽离,得以重新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短暂的归属感,正是现代人乡愁的时代注脚。


故乡是没有归途的怀念。乌镇所提供的“归宿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家园,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片刻停泊。它既有传统的江南水乡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氛围,让人找到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在这里,漂泊的心灵得以稍作休息,像在茫茫大海中偶然停靠在一座孤岛上,尽管短暂,却已弥足珍贵。


乌镇戏剧节的每一场演出,每一个朗读会,都是这种回归的具体体现。比如“子夜朗读会”这样安静而深刻的活动,让参与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驻足,反思生活、倾听自我。黄磊坦言:“我希望乌镇戏剧节能一直办下去,做一颗美好的艺术种子,根植在更多人的心中。”而戏剧节所唤起的,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乡愁。


乌镇的乡愁,不仅仅是对江南小镇的想象,也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符号,而是一种关乎当下的情感体验。现代人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穿梭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间。乡愁,不再是对故土的依赖,而是一种对“失落感”的回应,是在虚拟与现实交叠的时代中,寻找真实的自我。


乌镇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回到“人”的感觉。古老的桥梁、静谧的河道、温暖的灯光,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抛下外界的喧嚣,与自己对话。这种体验,是乌镇独特的文化价值,也是它回应时代需求的方式。


乌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怀旧之地。它保留了江南古镇的水乡风貌,也注入了现代化的智慧与便捷。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永久会址到戏剧节的举办,乌镇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的向往,也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让这种传统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比如,在这里漫步,你会发现电子支付、WIFI覆盖等现代化设施无处不在,这让人们的体验更加顺畅和舒适。乌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它是传统和未来交织的地方。这种交织,恰恰是乌镇回应时代乡愁的方式。


归根结底,乌镇所回应的,不仅是时代的乡愁,更是我们内心的呼唤。在乌镇的每一次停留,无论是看一场戏剧、读一本书,还是静静地站在河边发呆,都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机会。


乡愁,或许无法彻底消解,但在乌镇,我们找到了一种暂时的安放。这片片刻的归属感,让我们得以重新出发,面对更加复杂的生活与未知的远方。


子夜朗读会




走向世界的叙事



乌镇,这座千年江南古镇,早已不再是画卷中静止的水乡风貌,而是以独特的姿态走向世界。它以三重维度开启了“全球化”的旅程:从传统的旅游业到乌镇戏剧节的艺术光芒,再到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科技盛宴,乌镇的故事,正在国际舞台上被重新书写。


乌镇的国际化进程首先体现在它以景观和服务为核心的旅游业。古桥流水、粉墙黛瓦,这些东方诗意的符号,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与此同时,乌镇也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和智慧化的管理,让世界游客感受到了中国旅游业的专业与温暖。从全覆盖的WIFI到便捷的电子支付,再到清洁舒适的公共设施,乌镇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它在全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然而,乌镇对世界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通过乌镇戏剧节实现了从地方到全球的艺术传播。从2013年乌镇戏剧节创办至今,无数国际剧团、艺术家带着多元文化来到这里,让乌镇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剧地图上的重要节点。这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戏剧的窗口,更是一次艺术的双向奔赴——中国的观众在这里接触到来自世界的戏剧形式,而外国艺术家也通过乌镇感知中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底蕴。


而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永久会址,乌镇则用科技语言向世界讲述了一段“未来叙事”。自2014年以来,这场全球顶尖的互联网科技盛会将乌镇推向了国际科技的聚光灯下。每年,大会汇聚全球科技精英,展示前沿技术,探讨未来发展方向。而乌镇本身也成为科技与文化交织的样本:从智能化的旅游服务到数字化的管理平台,这座古镇正在以创新驱动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蜕变。


如果说从乌镇看世界是一种文化输出,那么从世界看乌镇则是文化回响。每年10月(也有个别年份是11月)的乌镇戏剧节,吸引的不仅是国内的观众,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慕名前来。在这里,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戏剧,更是一种“文化景观”——乌镇的河岸边、戏剧小镇里的每一个转角,都成为文化的具象表达。对于这些游客而言,乌镇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东方文化的一个象征:古老而灵动,开放且充满活力。


而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举办,则让乌镇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地标。乌镇这个水乡小镇见证了许多科技界的高光时刻。对于外国科技界人士来说,乌镇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镇,而是一个科技创新与文化保护共存的奇迹。


乌镇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展示或技术引入,而是一场双向的对话。从乌镇看世界,我们看到中国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表达方式;从世界看乌镇,我们则感受到一个地方如何通过全球视角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


这种双向奔赴,既有文化的渗透,也有价值的互通。乌镇戏剧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戏剧的多样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则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开放与实力,而古镇的旅游服务则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现代化的兼容性。


古镇嘉年华-漂浮皇后


乌镇不仅是一个文化载体,它还是一种表达。从戏剧到科技,从游客到剧场观众,乌镇已经成为一个跨文化的连接点,它既承载着江南的记忆,也延展着中国的未来。


在未来,乌镇将继续深化这种双向互动。一方面,通过乌镇戏剧节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进一步拓展全球化的文化与科技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与保护文化遗产,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丰富与多元的中国。


走向世界的乌镇,不仅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也在回应时代的期待。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它以文化为桥梁,以科技为支撑,提供了一个平衡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范本。正因为如此,乌镇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完)


作者丨张遵宝


往期阅读







欢迎点赞、在读和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城乡更新局
关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关注这个时代的宏大与渺小。 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