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徽

旅行   旅游   2024-02-26 20:21   安徽  

新年伊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了“安徽”专刊,以上下辑两本合计350页的厚度,试图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丰富而又有点个性的安徽。不仅如此,该杂志更大的雄心,是总结出了一个结论性的主题——安徽:一个默默为中国输出模式的省。


“输出模式”,这个评价很高,把安徽的“敢为天下先”一语道破;“默默”,这个词很刺,把安徽很多年的“无名无利”说尽了心酸。


在第二册专辑里,杂志用了“凤凰涅槃新安徽”的口号式主题,对当下关于安徽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上下两辑合在一起,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安徽。




输出模式

那些最能代表安徽的


什么叫输出模式,打破僵局、建立标准,开风气之先。


杂志正文里列了八个模式,主编的卷首语里还列了一个“桐城派”,这样总共谈到的就是九个。从杂志的角度,列的这九个模式,自然是最能代表安徽,也是“什么是安徽”最具识别性的元素。


这八个模式是:秦岭淮河,南北分界模式;合肥,城市发展模式;中科大,教育创新模式;凌家滩,宇宙观模式;黄山,山水审美模式;皖南民居,村落模型;小岗村,吃饱饭的模式;徽商,贾而好儒。


秦岭淮河一线,实际上跨越多个省份,作为中国著名的地理观点之一,秦岭淮河不仅是地理南北的分界线,也是文化、经济和政治含义上的南北分界线。某种意义上,它塑造了今日中国。以此为安徽模式的开篇,是一种将安徽放在整个中国版图上的地理视野,回答了“从何处来”的问题。


合肥,安徽省会。合肥模式,近年被谈论很多,一穷二白的城市如何发展,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前二十年看深圳,后二十年看合肥。不论是“赌城”还是“霸都”,20年,GDP增长20倍,从全国排名100到前20,这是实打实的战绩。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堪称奇迹。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发展模式,有迹可循,可学习可模仿。今日合肥,确实最可以代表安徽。


中科大,教育创新模式,核心其实是坚持“科学”二字。中科大落户合肥,有落难公子被温暖收留的佳话,也有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传奇。时至今日,中科大已成为安徽的一部分,谈论安徽不可不谈中科大。这是安徽崇尚读书、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最佳注脚。


凌家滩,距今5800-5300年,为后世中国输出宇宙观。遗址,文化,文明……凌家滩的发现和持续挖掘,说明安徽这片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把安徽“古”的一面立的很古很高!


黄山,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欣赏山水之美的模式。从诗人的吟诵,到画家的写意,再到摄影家的镜头,中国人如何理解山水之美,是由黄山定调的。黄山,当之无愧是安徽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皖南民居,为中国村落审美提供模型。粉墙黛瓦马头墙,梦中的桃花源当如是。徽州古村落,大概是最接近古典中国的意象。中国人骨子里的归园田居,就是回到这样的“家”。


小岗村,为中国贡献了吃饱饭的模式。今天回头看,怎么评价当年小岗村的壮举都不为过。小岗村是从0到1的模式开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敢闯敢拼,是安徽永远不变的精神内核之一。


徽商,贾而好儒。并不是徽商好儒,实则是很多儒生走不通科举之路,才走上经商之路。不过从我们后人视角,两者殊途同归,都在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回馈乡里上达到人生的平衡。


最后还有一个卷首语里提到的桐城派,为中国人做学问写文章提供了一种模式。影响中国200多年,直至民国。桐城,作为一个县(现在是县级市),能引领大清政坛、文坛风潮200年,这等牛掰今日已不可想象。安徽为之自豪,理所应当。




凤凰涅槃

那些续写安徽传奇的


在专辑下册里,杂志也选取了8个代表,写了8篇文章。巢湖:“老五”已经醒来;笔墨纸砚:高技术时代的新时尚;新安江:徽州的“痛点”和“抓手”;豆腐:从安徽出发占领世界;安徽:世界级的汽车城正悄然崛起;安庆:三百年的省会,立志做好“门童”;安徽:诗词原创地,网红直播潮;安徽出好茶:炒青型绿茶的鼻祖在此。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其中湖面积和流域面积最小的湖,也是独属于一市的“城中湖”。历史上的巢湖,基本没什么名气,很少参与到宏大的历史和浪漫的故事之中,长期以来存在感比较弱。这与曾经的巢湖不连长江、周边也无重大城市有关。如今巢湖联通长江,合肥正在崛起为大湖名城,巢湖叙事,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时尚。不久,会有许多属于巢湖的诗词歌赋涌现,“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陆游写巢湖)。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在新时代依然璀璨夺目。书写和交流的变化,对笔墨纸砚自然有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只要中国汉字不灭,中国绘画不绝,笔墨纸砚就会一直流传和发展下去。这也是中国人的根。


新安江,古代徽州的交通要道,今天跨省域环保与发展合作的典范。曾经的“黄金航道”会不会王者归来?大黄山的文旅新格局下,新安江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打造“山水村夜”旅游产品,水的文章,新安江要如何打?这只凤凰,需要涅槃。


豆腐,在安徽发明,走向世界。这是专辑里唯一的美食内容。不选徽菜做文章,独选一个食材说事,角度有点刁钻,但你也无法反驳。豆腐的被认可和被普及,确实是世界级的。那就期待其他安徽美食,有一天也做到吧。


安徽成为世界级汽车之城。这真的是安徽传奇故事的代表作了。杂志里列的数字,2022年,安徽省汽车产量174.7万辆,位居全国第7位;而最近公布的数字,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位居全国第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越来越高,安徽的世界级汽车之城,指日可待。


安庆,大概会有“既生庆何生肥”的感叹吧。作为曾经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比肩的“长江五虎”,如今则成为省内老五,这种落差令人唏嘘。振风塔何时再看到安庆重振雄风?这不仅是安庆的问题,更是安徽的问题,这只凤凰的涅槃,大概就是安徽真正站上巅峰的开始。


安徽有流量,从诗词原创地到网红直播潮。安徽自古就是网红生产地、爆款制造机。古代李白、白居易、杜牧、欧阳修等等都在安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安徽却诞生了多位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全网大网红,“流量”关注安徽,“流量”也产自安徽,安徽不红也难。


安徽茶,曾统治世界绿茶和红茶两大市场。十大名茶不同版本,徽茶都是主力。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敬亭绿雪、岳西翠兰、桐城小花、涌溪火青、汀溪兰香、安茶……淮河以南的安徽各地,基本都产茶,而且品质都不错。影响世界的滋味,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崛起,安徽茶,正在奋力追赶。




看不见的皖北

那些只有安徽人在乎的


不知你注意没有,以上文字,以及两本杂志里的文章,都几乎看不见皖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皖北“消失了”。


我们说的皖北,是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六市的统称。


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围绕特定主题,选题有主次,内容有多寡,不可兼顾,也不能兼顾。这里有一个现象,如果站在局外,我们要审视和提炼一个地方,自然是找那些最核心、最重要的点,与局外相比最具差异化。相比其他地方,皖北只能是省内还有一些魅力,有一些说头,但放在全国,就没什么值得拿出来特别说了。


这提供一个观察,我们大部分的城市,都没有特别的魅力,也没有引起全国人关注的核心吸引物或热点。做做本地市场就好了。


由此想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这是安徽拿出全省最核心资源,在全国文旅市场战斗。“皖南”二字,只有中国人懂。


而最近提出的“大黄山”概念(概念好不好另说),则是从精华中挑出精华,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和人文,拿出来与全球文旅市场竞争!


说回皖北。


皖北地势平坦、水系发达,耕地占全省一半左右,粮食产量占全省54.7%,是安徽的“粮仓”所在,也承载了众多的农业人口。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也成为皖北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


每当遭遇天灾,保上保下,皖北牺牲了很多。只有皖北人懂,什么叫舍小家保大家。这样的皖北,值得好好对待,振兴发展。


早在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把加快皖北振兴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财税、要素支持和合作共建力度。”自此,“皖北振兴”几乎每年都出现在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皖北不振兴,安徽就不可能振兴。


十几年过去,皖北振兴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不过近年来,皖北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家视野和区域布局中,后发优势显著。希望真干实干,不要让“皖北振兴”成为“东北振兴”。


说到这里,不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要还是从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的角度来选取内容,皖北大地历史厚重但遗存少,平原地貌也缺少奇山异水,从游客的角度,确实没什么体验感,也没什么记忆点。


但平平无奇的皖北,有一天能成为旅游网红城市(2023年蚌埠有一段时间红了),这不正是呼应了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吗。


什么是安徽,见仁见智。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游客视角的,百姓眼中的……


安徽的底色,有点厚重,有点倔强,大概还有一点冒险,有一点狡黠,矛盾的结合体,南北混合的产物。


谢谢《中国国家地理》为安徽出专刊(建议购买收藏)。


每一面的安徽都是安徽,每一面的安徽都值得书写和传播。


美好安徽,请登场。(完


作者丨阿宝

题图丨《中国国家地理》总第759期封面


往期阅读

三瓜公社(濒临死亡)启示录

合肥马拉松,配不上合肥

安徽三个明星村的不同命运

“大黄山”能走多远?

文旅局,请说人话


欢迎点赞、在读和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城乡更新局
关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关注这个时代的宏大与渺小。 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