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这么重大的消息,他的父亲毛泽东,却是在整整38天之后才获悉。
于情于理,这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究竟是谁瞒报了消息?
又是谁向毛主席报告了这个噩耗呢?
这件事,对毛主席的刺激究竟有多大?
回望历史,几多感慨。
今天我就来尝试解秘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慰先烈。
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开始伟大的抗美援朝。
10月19日,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他的长子毛岸英也入朝参战了,在志愿军的司令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平心而论,在司令部任职,显然要比在前线安全。但是,战争里没有绝对安全的后方。
距离毛岸英入朝仅仅一个多月,11月25日上午,意外发生了:
在美军的一次空袭中,毛岸英不幸遇难。
意外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志愿军的总司令彭德怀就向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很短,只有一百多个字,全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1950年11月25日16时
这封电报并不长,只有一百来个字,换做一般的事情,拟一封百来字的电报最多也就是十分钟吧。
但这不是一般的消息,据史料记载,这一百来个字,彭德怀写了一个多小时。
想一想也就明白了:
毛主席把28岁的长子“托付”给你,才一个多月就出意外了,你怎么向这个老战友、上司交待?
这一个多小时里,彭德怀内心的沉重与纠结,自然可以想见。
2
照常规,这么重大的消息,毛主席应该会第一时间知道。
但实际上,他却是在38天以后才拿到彭德怀的电报。
为什么会这样?
我看到了当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叶子龙的回忆录,他的回忆很生动:
“11月25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事以外,重点提到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
拿着电报,我的心在颤抖。岸英比我小6岁,我们相识很早,交往较多,私人关系也不错。他才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稍稍平静下来以后,我拿不准主意,该怎么处理这份电报,毛泽东经受得住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吗?
我把电报交给周恩来,他是解决问题的大师,每次遇到难题时,我少不了请教他。周恩来看了电报,他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在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他低声对我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主席。”
原来如此!
是周总理作主,将此事暂时压了下来。
但这么重大的事情,以周总理的处事风格,会一个人做主压下来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
于是,又特别去查了一下《周恩来年谱》,发现周总理在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后,还找了刘少奇商量。
正是在两个人商量之后,考虑到当时朝鲜战场战事吃紧,毛主席还在带病通宵达旦地指挥。
所以才决定暂时瞒着下来。
正如叶子龙所言,周总理是解决问题的大师。
一个解决问题的大师,此事还要找刘少奇商量,大约也是感到太颇棘手了,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
3
这一瞒就是38天。
这38天里,毛主席身边的很多工作人员都知道毛岸英牺牲了,但毛主席还被蒙在鼓里。
为何在38天之后,没有继续瞒下去了?
因为于情于理都不能再瞒了。
于理,彭德怀又给毛主席发来了一份电报。
电报里表面看起来与毛岸英无关,提到是战事翻译有误的事情。
但毛岸英就是翻译啊。竟然翻译换了,那么毛岸英去哪了呢?毛主席如果看到这封电报,一定会心生疑问。
于情,一个多月过去了,也该报告一下近况了。
所以,这一次,又是周总理做主,决定要说了。
1950年,元旦过后的第二天,叶子龙手拿两封电报,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他(毛泽东)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我小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交给他,然后默默地站在那里。
毛泽东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毛泽东向我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我听完后,小心翼翼地退了出来。
第二天,江青得知了消息,她跑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里哭鼻子。
对岸英牺牲一事及毛泽东当时的情况,多年来各种媒体做了大量渲染,其说不一。实际情况如上所述,彭德怀的电报只有周恩来和我知道,向毛泽东报告时只我一人在场。
4
在送给毛主席的电报里,还附有周总理的一封短信,全文如下:
主席、江青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彭德怀1950年11月25日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周恩来1950年11月21日电),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周恩来
我们如果仔细研读这封信,会发现它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至少有三个层次解读。
首先,它肯定了毛岸英牺牲是“光荣的”,解释了瞒报的原因“因你们都在感冒中”。
毛主席不仅是父亲,还是军委主席,如果没有很特别的原因,谁也不敢瞒报。
所以周总理要特别解释自己并非自作主张,而是“已送少奇同志阅过”,相当于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定。
其次,它又说明了自己事发前的工作“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
最后,提出了善后措施“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我相信周总理写这封信也一定是反复斟酌,一点也不会比彭德怀的那封电报容易。
5
自此,我们可以完整地解释,为什么38天以后毛主席才知晓了。
第一,意外发生之后,彭德怀第一时间打电报给中央。
第二,周总理和刘少奇商量之后,压下了电报,主要考虑是战事吃紧,毛主席身体有恙。
第三,38天之后,实在瞒不住了,才不得不告诉毛主席。
其实,我觉得战事吃紧、身体有恙,这些都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这件事实在太重大了,谁也没有勇气向主席当面告知。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虽然子女不少,但长大成人的儿子只有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人。
毛岸青因幼年创伤而患精神不佳。唯一健康的只有毛岸英。
如今,这个被父亲寄予厚望,且正值年富力强的长子,却意外牺牲异国。
不管是历尽战火的毛主席,还是平头老百姓,晚年丧子,人生至悲,谁能受得了这种打击?
事实也正是如此。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显然重创了毛主席。
在杨尚昆的日记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条:
1951年1月2日,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德胜(毛泽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程潜)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这里要提一下,叶子龙的回忆和杨尚昆的记录,有些微不同。这里不展开分析了。
我个人认为,叶子龙的回忆录是事后多年的回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杨尚昆的日记则是当天所记,可靠性更高一些。
6
这种打击有多大,我们甚至可以从《毛泽东年谱》中揣测一二。
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第二天下午,北京大雪纷纷,入夜街上积雪达半迟。
而蹊跷的是,这一天,毛泽东的年谱上出现了罕见的空白。
我大胆推测,这一天的毛主席很可能是因为心情抑郁,没有正常处理政务。
为什么这样推测?
因为我发现,在得知噩耗的第三天,1月4日,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给李讷。
信很短,全文如下:
你病了,我很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欢喜。下大雪了,你看见吗?
1月6日,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给李讷:
你是不是好一些?爸爸很想你。不要烦躁,耐心将病养好。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这一年,她不过10岁。
如果孤立的看这两封信,也许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两封家书罢了,表达的不过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思念。
但结合两天前突然得知的噩耗,则多少可以理解,此时毛主席很可能是情绪低落,分外想念女儿了,所以才连着写了两封信。
获知毛岸英牺牲的当天,毛主席即流露出“下乡休息之意。”
事实上,此后没有多久,他果然就赴河北石家庄休养了近两个月。
7
1951年,毛主席已是59岁。
毛主席是雄才大略的一代伟人,但并不代表他没有普通人的舐犊之情。
耳顺之年丧子,打击之大,可以想见。
事实上,毛岸英的牺牲也成了毛主席的隐痛。
时隔多年之后,他还对亲口说了 “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
这种怆痛,非言语可以道尽。
抗美援朝70周年了。
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之战,立国之战。它的意义远不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可以说完的。
无数先烈用鲜血奠定了我们今天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我们要备加珍惜。
我这一代人,对先烈的纪念,最好的方式,还是如鲁迅那段话所言:
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