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园,似乎是个很古早的词汇。曾经合肥旅游的门面,消失公众视野多年,如今提起,知道的都是10年不曾进去的叹息,不知道的一脸问号——这是什么项目?
今年五一,升级改造后的新徽园开门营业,重新唤起合肥人的记忆和关注。焕新后的徽园,已取消门票和围墙,成为一个无边界的、免费开放的、微旅游目的地。
现在新徽园已开业三月有余,它的运营情况如何,设计与实际是否有差距,未来将朝着什么定位和目标努力……
新徽园,还能成为合肥的门面吗?合肥还需要徽园吗?
徽园向新
为存量文旅项目的改造探路
城市需要更新,乡村需要振兴,很多文旅项目也需要推陈出新。
从合肥旅游的门面担当到无人问津,徽园用了不到20年。实际上,徽园20年来不曾有变,变化的是游客。20年来,徽园并没有做错什么,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没做什么。徽园当年一开业就火爆,一时风头无两,是所有到合肥的人最热门的打卡地。那是微缩景观景区大行其道的年代,受限于交通不便和旅游产品供给的缺乏,全国到处都是类似的红火景区。仅仅4年徽园就荣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时代的馈赠,是加持也是牢索。
时代的飞轮慢下来,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类似老徽园这样的文旅项目,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老大难。面临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及Z世代的消费观念变迁,很多文旅项目设备老化、产品老化、场景老化、体验老化,已到了变可能死、不变则必死的境地。如论如何,升级改造、推陈出新都是不得不的选择。
只是哪些陈旧需要剔除,哪些创新需要引入,考验的不仅是决策者的智慧,还有对消费者的洞察。
以徽园为代表的市区范围文旅项目,是一个城市旅游的重要载体,主导的就是旅游休闲,主打的就是市民和游客共享美好生活。观光为表,休闲为里,理想生活方式才是灵魂。与此对照,现在太多文旅项目是不及格的,是需要重新再做一遍的。
这才是现在文旅行业的底层逻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重新做一遍,旅游与商业的融合重新做一遍。
在去看新徽园的路上,我就在想重新做一遍的徽园是什么样的。现有的建筑围合能否升级为新空间,有没有跨界的能力组合成为新物种,能不能触动不同年龄层的情绪促成新消费……
以“自然艺文新趣场”为定位的新徽园,拆墙透绿,一片欣欣向荣,早已没有了我记忆中那种遗弃之园的颓废破败之相。可以看得见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是花了大钱的。从里面的空间布局和业态组成来看,也都做了精心的规划和设计。至少文艺展览、美学零售、游乐体验、文化餐饮、自然游园等业态,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游玩体验。
徽园的推陈出新是给众多存量文旅项目的下一步升级改造,探路打样——在这个意义上,徽园对合肥的意义不言自明。合肥文旅,固步自封已成习惯,需要太多的升级改造、推陈出新。
新徽园,新在哪?
突破边界的满足、表达和共鸣
一直在说新徽园,那么新徽园到底新在哪?
新徽园,打破无限边界的新需求满足。对原来封闭园区的改造、疏解和重构,要打造成一个面向青年群体、文艺爱好者的自然艺趣空间,需要打破自然和室内的边界、大众和小众的边界以及生活和休闲的边界。我们说的打破边界,不破不立,核心还是联结。让室内的空间延伸与自然联结,让大众的偏好细分与小众联结,让生活的内容元素与休闲联结。
老徽园属于边界清晰的多重割裂的园区,满足的是那个时代的猎奇和观光需求。新徽园,则彻底打破界限,与周边形成园区-社区的无界互动,这是一种回馈社区满足市民新需求的探索。更为重要的则是,破界之后,链接更多文商旅内容,实现品牌与品牌间、品牌与游客间的文化对话、精神交流或感官互动。
不管是徽南集的生活美学市集,还是淮风集的生活小院场景,新徽园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氛围,皆是在回应当下的文旅新需求,并期望给予满足。
新徽园,重构青年客群的新意义表达。现在的年轻人不愁吃穿,但时常会陷入无意义的漩涡,所谓的丧、所谓的宅、所谓的躺平。但还有“丧后即燃”的部分——丧后他还会燃烧。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年轻人在排队打卡,每个城市都有网红打卡点,每个热门旅游地都有人在排队,因为他们觉得打卡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老徽园逐渐无人问津?因为青年群体不去了。为什么青年群体不去徽园?因为他们觉得没意义。为什么没意义?因为你提供不了青年人认同的意义系统和标签。哪怕是为了拍一张照片在排队,哪怕是为了一杯奶茶在排队,哪怕是为了一夕晚霞在排队……
新徽园立志要打造成为一个面向青年群体、文艺爱好者的自然艺趣空间。重构的就是青年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个体的新意义表达,“我们不要千人一面的徽园,我们要的是千人千面的徽园——是我的徽园。”
新徽园,再造城园一体的新价值共鸣。首先问个问题,为什么徽园必须要升级改造、推陈出新?这就要回到徽园最早建立的背景和社会情绪,当时的徽园的具有一个明确的价值铆,那就是象征安徽,代表安徽的创新和向上的力量。大家来到徽园,是怀着崇敬之情来“视察”,给予厚望。现在呢?这种植根于城市经脉的价值体系,依然具有向心力和号召力,所不同的是,如何重新激活与城市的关系、与市民的关系以及与游客的关系。
新开放的徽园,打破边界的徽园,依然小心翼翼保留安徽各个城市馆的徽园,重新设计组合文商旅新业态新体验的徽园,全力拥抱合肥科创文创向新向上的徽园,已做、在做和将要做的从来都是成为合肥新兴吸引核的文旅项目,与市民和旅游者心理渴求的某种价值边界重合。
再造城园一体的新价值共鸣,是新徽园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
新徽园的新挑战
认知、运营和持续迭代
十一岁的乌镇戏剧节,论其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都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在它之前,国内有很多地方都在办戏剧节,在它之后,也有更多地方在办,你知道的不多,出圈的更少。所以,为什么乌镇能办好戏剧节?
客观地说,新徽园整体不错,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的徽园,依然是个待完成的作品,需要运营方既要时不我待、又要长期主义。
仅就当下而言,新徽园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三大挑战。
认知的挑战。即使新徽园有了很多“新”,项目定位也在进行引导,但市民或游客可能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新徽园是个免费开放的、多了很多餐饮店的园区。如何改变这种认知的刻板印象,是个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如何打破大家对老徽园的刻板认知,第二是如何建立新徽园的品牌定位。两点可以归为一句话:如何改变徽园的气质。
运营的挑战。这其实是现在所有文旅项目都有的难题。对新徽园来说,一个无边界文旅园区,需要全域、全时的无节点、不间断式运营,因为每个进入点都是徽园的门面,都是游客对徽园瞬时的感知和理解,你的运营无死角。
同时,对园区内动线的设计、可移动业态的布局、展陈和演艺的排序及频次,都是巨大的考验。而最难的是日常的运营,节假日的园区是一种经过“化妆”的样子,丰富、好看,日常呢?有那么多精力和金钱支撑一个园区的乌托邦梦幻样子吗?
持续迭代的挑战。现在的文旅项目,没有一劳永逸,不存在一次投入就坐享其成的,都是一个持续投入、持续改进、持续精算的过程。
持续迭代的基础,就是良性的运营,是对投入和产出比的严苛要求。一面是眼下的收益,一面是未来的收益,生存与发展,互相纠缠,运营方是否有实力支撑?是否有格局等待?是否有能力改变?对徽园和运营单位都是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外,我对新徽园的未来依然抱有期待。这种期待夹杂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往昔它代表合肥文旅标杆的追忆,也有对今后它能否撑起合肥文旅一面的思考。
未来,不同颗粒度的文旅场景将进一步影响游客价值心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城市文旅项目会成为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所以,从供给和消费两端来看:
合肥还是需要新徽园的。(完)
作者丨张遵宝
题图丨新徽园
往期阅读
欢迎点赞、在读和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