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肺炎认知误区

百科   2025-01-08 22:07   上海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279 篇文章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肺炎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一旦孩子被诊断患上“肺炎”,家长都会感到惊恐和焦急。其实只要获得恰当的治疗和护理,肺炎并没有那么可怕。


1、不要被医学名词“肺炎”吓倒。


发生呼吸系统感染时,要了解患病的部位,还要了解感染的原因,更要了解病情的程度,千万不要被医学名词吓倒了。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肺炎”只是患病部位最深的一种,不一定是疾病病情最重的一种。


评价病情的轻、重,不是依据病名,不是依据患病部位,也不是单纯依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判断病情的轻重主要还是看临床的症状表现。


简单来说,严重的“喉炎”、严重的“支气管炎”、严重的“肺炎”,都会表现为呼吸困难,病情都很重;轻微的“喉炎”、轻微的“支气管炎”、轻微的“肺炎”,一般情况尚好,病情都较轻。


其实,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往往比一般的肺炎还重。而且肺炎经过休息治疗之后完全可以好转的。


2、肺炎≠感染,肺炎≠要用抗生素。


肺炎,简单说就是肺部有炎症。肺炎的病因可以是生物性、物理学、化学性等等。 


引起肺部感染而造成肺炎的病原也有很多,大部分肺炎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 流感病毒、合胞病毒、人腺病毒、新冠病毒 等;也有部分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 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 等;此外,近年,肺炎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是支原体的一个类别)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有增多趋势。


当然,病毒感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细菌可能乘虚而入,会在原发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出现二次感染,但不能把肺炎和用抗生素划上等号。


3、肺炎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咳”出来的。


上呼吸道感染不会轻易进展到肺炎。只有免疫系统功能或呼吸系统功能被其他疾病削弱的情况下(如 年幼的、年长的、免疫功能差的、有营养问题的、有各种慢病的 等)有较高风险。


发热、咳嗽不是肺炎的特有症状,也不是肺炎的唯一症状。呼吸系统任何部位有炎症都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症状。


区别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精神萎靡,快速或缓慢的呼吸,费力的呼吸(小婴儿表现为点头呼吸),肋间、胸骨下和锁骨上的呼吸肌活动增加(即“三凹症”),鼻翼扇动,口唇和鼻唇沟及指趾端发绀,咳嗽或深呼吸时可伴有胸部疼痛。确诊和治疗需要借助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


从上呼吸道感染累及到下呼吸道感染,可以简单理解为,免疫系统在与病原的大战中节节败退,呼吸道的防线层层失守。


所以,连续加重的剧烈咳嗽,或者持续一周的高热,确实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但不要以为猛下药去退热、镇咳就不会发展到肺炎,发热和咳嗽都是人体保护机制(在发热和咳嗽的护理用药文章中解释过),对症护理用药同时,必要的抗病原治疗,营养和休息非常重要。


4、“肺炎疫苗”不能防住所有肺炎。


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有很多,有的有疫苗,有的没疫苗。有疫苗的如 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感疫苗、麻疹疫苗、新冠疫苗等可以降低肺炎风险。


能接种的疫苗都尽量接种,加上均衡营养、足够休息、适当运动、良好卫生习惯——多打些桩子才能筑起防病的围栏。



本文内容转载自“虾米妈咪”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儿科医生妈妈:雾化吸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儿科医生妈妈:【解读肠绞痛】——有一种哭闹叫“黄昏哭吵”


儿科医生妈妈: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宝宝睡眠,你需要提前了解


儿科医生妈妈信箱:春暖花开,教你如何远离疾病


儿科医生妈妈:揭秘宝宝哭闹的真相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

大医小护
本公众号隶属“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