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287 篇文章
凛冬至,万物藏,正是进补好时节。一提到“补”,那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物美价廉的补肾家族——地黄丸系列。这个家族当中,除了最被大众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外,还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今天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吧!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共六味中药组成,其用药剂量比例为8:4:4:3:3:3,其中熟地黄用量最大,为君药,故称六味地黄丸。方中的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滋肾兼补肝阴、山药滋肾兼补脾阴,三药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方中泽泻泻肾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泻脾湿。故本方配伍特点为三补三泻并用,以补为主。配三泻一是为了去除因虚所致的病理产物,二是防止补益之药的滋腻之性,不利于吸收。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所创,钱乙考虑到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两味药去掉,由原来温助肾阳之品化裁为平补肾阴之品,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所致的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等,即生长发育迟缓。因其滋阴补肾疗效确切、作用和缓,故目前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证属肾阴不足的多种病症,如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
该药可以说是地黄丸系列的祖方。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制,与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差异在于增加了桂枝、附子两味药,此外原方用生地黄而非熟地黄(后世用熟地黄)。两方只差两味药,但是在功效上却大不相同。因为加入了少量温阳的附子、桂枝(两者剂量均为熟地黄的1/8),所以金匮肾气丸在补肾的基础上偏向于温阳化气,即中医所言“少火生气”,故称肾气丸。善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不利或反多、水肿等水液代谢障碍,以及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而胖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是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强了清虚火的功效,更适用于阴虚火旺证,对肾阴虚所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尤为适用。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重在滋补肝肾的同时起明目之效。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两眼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加磁石、柴胡,主治肝肾阴亏,虚阳上扰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常用于治疗肺肾阴虚产生的潮热盗汗,鼻咽干涩,或咳或喘等病症。若是只加入五味子而不用麦冬,则称为都气丸,功用偏于滋肾纳气,适合于肾虚咳喘者。
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两味补血药,在滋阴中又具有补血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阴血两虚产生的面色萎黄,腰膝酸软,头目眩晕等病症。
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改肉桂,则温补之性增强,故较之于金匮肾气丸,更加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而金匮肾气丸则更偏向于温阳化气,相较而言更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谢障碍。
金匮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车前子和牛膝具有利尿的功效,因此该方在温助肾气的同时又加强了利水作用,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注意事项
1.对证选药。在选择地黄丸系列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是阴虚还是阳虚,主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不可盲目服用。
2.坚持用药。地黄丸系列大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不可图快,需一段时间内规律服药。
3.盐水送服。地黄丸系列为补肾之品,咸味入肾,因此,在服用地黄丸时,若用温盐水送服,则效果更佳。
4.地黄丸系列为补益之品,感冒时需停药。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中医五年制2021级 田政威
指导: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中药方剂教研室 张慧卿
项目资助:第一轮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C-2022-10)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