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缅怀去世亲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民间简称为“十月一”,又称为“寒衣节”、“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等,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寒衣节起源于古代腊祭,约在两宋时成形。在北宋《东京梦华录》中曾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
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从中可见,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载:
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中载:
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载:
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清朝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纸钱、纸锭。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各地区依旧保留有“送寒衣”的习俗,为防止火灾,保护环境,今天很多地区提出文明缅怀方式,来庙里参加祭祖活动,未为不是一种新的祭祖孝亲的选择。
修斋,是道教重要的仪式。“五腊”又是道教祭祀祖先、酬神建斋的重要吉日。道教承袭传统,每年民岁腊之际,各庙宇启建普度大斋,利益冥阳。仗此经功浩力,资度玄远,历代宗亲;前世今生,冤亲债主;堕胎灵婴,所伤物命;本境界内,无祀孤魂等众。“慎终追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礼记》中言:“生,养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大明会典》中载:“凡各府州县、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无祀鬼神。其坛设于城北郊间。祭物、牲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对祭祀祖先、赈济孤魂的重视。临近民岁腊辰,有善缘的信众,当日可以清斋食素,祭祀宗祖,追荐先人。切忌不可以多食、至昏醉睡。
我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受祖宗父母养育之恩。在生之时,尽心奉养。百年之后,孝思不匮。犹恐祖先亲人,堕入幽冥,受苦报对。故逢清明之日,设斋追荐,使免地狱幽关之苦,早日投生人道。
我等自从无始以来,故作误为,杀生害命。蛇虫鼠蚁,鸡犬牛羊。彼临命终之时,嗔恨结于心,便生报对,无有休息。今生讨要,使运限迟留,事业不顺。故须超拔,使冤仇解释,人鬼分离。
……
善因结善果 福地种福田
END
通玄赞
广成先生
我身良可惜 宜各修生道
孰云白玉芝 多莳黄金草
结志行六度 专心论三宝
白元来降接 赤子常携抱
朽年惭晚学 壮岁须及早
知足自逍遥 贪荣更忧恼
坐观环堵大 静觉乾坤小
守一若无移 终天岂云老
❖ 喜 欢 的 话 请 订 阅 关 注 我 们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鲁(2022)0000006
编辑:王里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投稿:Xuanpuruoshi-9(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