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

情感   2024-10-19 23:15   山东  
陆续在青岛生活了五六年,还没去过青岛博物馆。‍‍
青岛颇有几个排得上名的博物馆。海军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还有一战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等等。乘坐地铁一号线穿越海底时,不论是这头到那头,还是从那头到这头,到“凤凰岛”站,地铁广播都会提醒“海底隧道博物馆”到了。因了地铁广播的多次提醒,总有一天,我会去逛一下。
青岛博物馆在崂山区,参观完,我才搜了一下,青博在全省才排十几位。所以到青岛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安排青岛博物馆的行程。
博物馆建得都挺高大上的。青博也不例外。‍‍
我以为,九点钟开门,没有几个参观者。没想到,一大早博物馆就已经接待旅游团了。而且是国外中学生。
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一个韩国中年团,十几个人,虽然听不懂他们讲话,但韩剧看得多,还是能听得出语种的。
前几天有个数据,说“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上升78.6%#”。有个西安的朋友也说最近西安的外国游客确实也多了一丢丢,从只能看见非洲留学生,到偶尔也能看见零散的欧洲美洲游客了。
一大早在青博遇到大群的外国人,还是很高兴的。‍‍‍‍‍
为啥?
说明“我家大门常打开”了。又。
西安的朋友还说,虽然跟三四年前,那种一车车外国旅行团的场景还是没法比。但至少是复苏了。景点做生意的,旅游城市,应该是热烈欢迎的。
目测那些外国中学生对文物兴趣不大,但都聚集在文创区买纪念品。明信片,冰箱贴,纪念章啥的,我反正就是闲逛,也进去瞧了一眼,店老板按着计算器,用中文说多少多少钱,喜笑颜开。‍‍‍‍‍‍‍‍‍‍‍‍‍‍‍‍‍‍‍‍‍‍‍‍‍‍
如果外国游客多起来,估计老板会学起外语来也说不定。
听我说要去逛青岛博物馆,我老公说:青岛博物馆有什么看头?
他意思是青岛开埠不过一百多年历史,博物馆可能没啥东西。别跟有的地方似的,只搞个城市规划展览。
还真不是。
参观过程中我有个小感慨:那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随处都有先民生活过的痕迹。‍‍‍‍‍‍
青博的建筑和规模都非常可观。目前还在扩建中。
这其实可能也是个槽点。展厅比较分散,很费腿。对老年人不够友好。
毕竟,盲目求大,摊大饼,也是一种特色。跟青岛机场,青岛西站一样。
妄议了。‍‍‍
博物馆迎面就是“丈八佛”。临淄龙泉寺的佛为啥到了青岛?我是看文字说明才知道的。
直接上照片吧。‍‍‍‍
汉代木偶 可惜是仿制品
德国缝纫机
德占时期的纸币
面包机
1900年青岛市区第一次实现用电照明,想起我老家1970年还烧煤油灯。‍‍
青岛火车站钟表的部分装置
原来水族馆是蔡元培发起筹建的
飞利浦收音机‍‍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手刻水壶
珐琅盘 清代
启功题字
原来,青博西门前面是青岛啤酒节场地之一
逛完博物馆,在苗岭路乘地铁2号线到台东转1号线回家。
可能因为我一个人出行,嗅觉感觉更为灵敏。
以前从没留意到的一种味道,在苗岭路地铁站一踏上到地下通道的台阶,扑面而来一股“地铁味”。
怎么形容呢?混合着潮气、热气、人气、污浊气……的气息。
立刻就想起韩国电影《寄生虫》里,社长说:穷人身上有地铁的味道。
韩国人真是太会写、太会拍了。
挤地铁的人,搭乘过地铁的人,肯定会沾染一身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已经是中午时分。
2号线到台东站前我就打算:不如到台东先出地铁站,到步行街吃点啥……上次在那里吃过牛肉丝饼,还跟小曦同学吃过一家冒菜馆。
没有上次的好吃,祛魅了
忘了在哪里刷到过,台东有家法国人开的面包店,逛吃逛吃,无意间碰到。恰好老板也在,会说中文。
买了他家的肉桂卷、覆盆子可颂,还有据说最受欢迎的苹果派。  
在台东也明显感觉外国人多了。
逛吃逛吃,还买了脂渣。
就是油脂渣。就是贵阳的脆哨。只不过脆哨切得更小。
因为是刚出炉,店家特意叮嘱袋子先不要封口。我一边走路去地铁站,一边吃了好几条。
回到家做了个凉拌菜。我第一次在饭店吃到脂渣,就是这样用洋葱拌的。
要说脂渣是青岛小吃,按说得遍地开花吧,跟贵阳的脆哨一样。然而,并不。包括流亭猪蹄,应该也可以发扬光大的。
可见青岛美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逛吃逛吃,就有一个心得: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有不曾踏足之处。经常出去走走,逛吃逛吃。走出家门就有收获,就是旅行的开始。
日常生活也就更丰富起来了。
推荐阅读
无知的游历:贵阳记
无知的游历:一一体验
朝食临沂牛肉糁,晚啖贵阳香酥鸭
走出家门就是旅行
会吃,是一种能力

会吃,会生活

丁是丁
看见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