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自然变化保持敬畏。
情感
2024-11-04 20:12
山东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长大后,还要因为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引发心理问题呢?”我们小时候看上去心理承受能力很强,是因为那时最重要的就是快快长大,只好把很多事情先搁在心里。但搁在心里的问题总有一天会被翻出来,那时就是我们长大的时候。3,有想不通的事情就想想死亡,如果只剩三个月的寿命,一些大大小小的选择与决定就变得格外清晰。沉浸在一个主题、一本书、一个人身上,才可以凝聚自己。不要过一直在等待的生活。等这段时间过去、等安定下来、我不想一个人所以我需要等一个同伴、等有人来救我……新生活看似就要开始了,但总有一些障碍在拦着,那个最合适的时机永远都没有到来。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忍着。其实想想哪有真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想要越过的话,现在就可以,光我自己就可以。
建议大家一定要学做饭,我觉得所有的技能里能带来幸福感最多的就是做饭。做饭一点都不难,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就可以按照自己口味无限的探索和改良,想吃任何东西,只要看一眼教程基本就能上手了。无论是在天涯海角,你都可以吃到最熟悉的味道,你是自己的故乡。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由他对父母的感情方式来判定。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很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不论多大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期待启明。这种启明与其说来自理论和概念,不如说来自某种不确定的、忽明忽暗的并且时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把光散射到他们尘世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这个雨伞可以是曾经保护你不受伤害的“应激反应”,可以是你日积月累习得的“优良习惯”,可以是你过去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可以是让你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专业技能”,也可以是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亲密爱人”……可以是你的美貌,可以是你的财富,可以是学历。使我们存活下来的东西,往往也是妨碍我们发展的东西。老是有人生导师说要有工作,其实也可以不工作,但是你要保持跟这个世界的连接,最基本的比如买买菜跟小贩沟通一下,多见见人多了解一下别人的生活,虽然可能你很不屑,因为一个人要精神正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要有现实感,没有现实感的人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虽然这个世界不如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是小我自恋的璧立千仞,让你不舒服,让你害怕,让你恐惧,但惟有如此,你才能知道我这个东西在世界的哪一个坐标系之内,你猜对于自己的处境和别人的处境,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认识。进而小我才能变成大我,假自我才能变成真自我,自恋才能被真实构建在一个合适的范畴,所以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真实生活的方式,我认为都是一种逃避,而且没有岀路,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囚禁。我们没法改变世界,很多时候甚至也没法改变别人,也许只能尝试着一次改变一点儿。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尽力而为,亲爱的。我们只能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东西,竭尽全力,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相信,这样做……已经足够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忍受失败,不被绝望淹死。人啊,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自然变化保持敬畏。比如体力和精神的易于疲乏,记忆力和专注度的愈趋涣散,兴趣和好奇心的逐渐收紧…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场老去。但事情并不必然走向衰败,心智的蜕变仍然让人欣喜:硬邦邦的脾性开始柔软融化,唯我独尊的自大所幸悄然崩塌;对深度的痴迷替代了对广度的追捧,对具体人类的关心消解了对虚无意义的追问。人生是一场不断失去、不断收获、不断升级的人格历练。值得一过。太经常地,我们低估了这些事所具有的力量:一次轻触、一个微笑、一句友善的话、一双倾听的耳朵、一声真诚的赞美、或是最微小的关怀;所有这一切,都有扭转人一生的潜力。3,努力是指把手头事做到最佳,不要左顾右盼(向左向右可能并没有新的机会);4,努力是指在大卷的环境里,还是要为自己卷出时间,不断学习进化自己。5,随缘,就是挣不到钱、利润越来越薄也不必天天叹气,不是你一个人运气不好。调整对收入的期待值,控制成本,对公司来说保证现金流,对个人来说存住小钱。昨天跟朋友聊到,很多人都害怕别人不高兴,这种心态可能来自于家里有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或者曾经有严苛的老师,或者在学校里被欺负过。比如我朋友说他成长中经常被惩罚的原因是:为什么别人不犯某个错误,而只有他犯。所以一般没有把握的事,他没有成功先例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因为他害怕做不好被批评。但是不管这种心态是怎么产生的,都是一种错误的逻辑归因,就是一定要打破这种错误的逻辑归因,现实是你根本不需要照顾那么多人的情绪,你也照顾不了。现实是,有时候就算你做好事,也会因为不符合某些人的预期而被批评。姜萍这件事的结果出来了,我不想把这件事的判断力和文科理科联系在一起,顺便踩一下不懂数学的人。这并不完全是专业的问题,因为我先生是懂算法和数学的,还得过很多竞赛的名次,他当时也说这个比赛的题目很厉害。他也选择了相信。并不是他水平不够,而是对竞赛规则的信任。这种结果对我们这些相信诚信的人是当头一棒,当然我们也活久见了,只是这样的事如果多了,或者充斥各种竞赛,那么对更年轻的人才是最大的冲击和失望。因为如果你连我们信奉的教育改变命运,勤奋改变命运,我们从小相信的安身立命的是真才实学都被扭曲了的话,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种造假打击的是一代人对社会的信心,对我们meritocracy虔诚的信仰,相信草根也可以凭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改变前途,相信知识面前人的机会均等。中国的年轻人目前已经很难了,女性地位也还长路漫漫,要塑造一个女性强大的形象,也一定要靠真实的例子,请不要再搞这种低级的反转了。不然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