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到一周的末尾,今年还剩下几个月。时间总是悄无声息溜走,若没有沉甸的收获,以及投入的满足感,时间飞逝的感觉也就愈发明显。
本周卖了苹果和拼多多,加仓腾讯,没有别的什么操作。腾出点现金,对市场表示乐观,特别港股市场和美股市场。收益率也挺可观,涨多跌少,心情顺畅。
关于「钱」的领悟:
——不要总觉得自己与“世界”相连接
“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指的是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是习惯,越离不开,也越依赖于这个环境。
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利益关系已经沉淀和平衡,生活模式变得固定,认知通常也会来到“平均水平”。从而让人变得“安逸”:
因为这样最省力,风险最小!至少在熟知的环境中,自己能够正常地生活。
但要往上一步,往前一步,脱离舒适区,这种“熟知”往往是最大阻碍。
新的利益背后,是新的环境、新的认知和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模式。人太懒了,不想改变,因此哪怕新的利益足够大,也会因为习惯,因为害怕“风险”而止足不前:保持原先那样就挺好!
真正要离开“舒适区”,必定要下决心接纳“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感的实质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偷懒的好环境”,而不是隐藏了什么了不得的“风险”。
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是鼓起勇气,拥有强烈的上进欲望。其次是果断的决心,敢于脱离「环境资产」。
人往往依赖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因为这样的环境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感,那样的圈子和人际是自己的“人脉”或“资源”。因为自认为自己在这个环境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从而不舍得离开。反之,这种“我很重要”实际也是一种“离开我便无可依赖”的本质。
但他们、它们或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实际没产生多少价值。人只不过,习惯于自洽罢了。
想要获得成长,人得十分确定和明白自己要什么,需要付出什么,脱离什么,拥抱什么,勇敢坚决作出改变,才有可能真正脱离舒适区,达到理想的彼岸。
自媒体
关注和收入下降。监督媳妇写作,并制定完成标准,以对于自己来说“高”一点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
因为行动必然浪费时间,也必然造成损耗,没有足够“收获”的话,会遭到行动反噬:
这件事的坚持没有得到理想的收益啊,它在一开始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我们是否纯属“瞎折腾”?产生这样的内耗。
更可怕的是,做事如果没有标准,一次两次的失败就当“娱乐”了。而一次叠加一次的“失败”,就会累加成一种“宿命”观,造成“我从来就是在瞎折腾,浪费生活”的消极认知。明明在做积极的事情,采取积极行动,精神内耗却越来越严重,导致迷茫,不自信。
因此,“高标准”并非一定是苛求自己,而是以高于自身能力的标准作为要求,拓宽自己能力的边界,获得一次“成功”。
成功只要有一次,带来的便是“我要做就一定能成”、“至少不差”、“不至于没有收获”,并习惯性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生活观、事业观和人生观。
内耗与否,取决于能力——你是谁,很多时候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环境从来都只是为人偷懒提供退路。
情感与成长
最近一周跟交谈的朋友和家人分享了赚钱门路,一些想法和认识。我总认为,不经意的“能促进别人向好”的信息无需隐瞒和刻意修饰,还原人所携带信息的本原。让他人少一些关于“人性”的猜测。这是一种善举,是客观的,也利他利我,不用装,不用考虑太多。
那么唯一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确保自己的认知和信息在传递时,是经过认真并努力学习和解构的结果。
本周到此,祝周末愉快,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