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呢?有人觉得“批判”就是“质疑”,批判性思考就是跳出固化的框架,保持不断怀疑,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批判性思考的关键不是质疑,而在于你有没有质疑的“思想资本”,你有没有让自己具备质疑的资格。批判性思考,不是对什么都说一句“我不信”“我怀疑”“你说谎”,不是朦胧诗般的“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不是无知无畏地怀疑一切,而是在有所信仰之下的怀疑。
首先有一个坚硬的相信,然后你才能批判地思考。
这很关键,你得有所信仰,然后那种怀疑才有意义。就像北大才女、人民日报评论部前主任卢新宁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中说过的,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你凭什么怀疑,凭什么解构,凭什么打破别人的认知框架?除非你有一个更强大的框架,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有自己强大的逻辑。如今很多年轻人在喊着“我怀疑”的时候,心灵是封闭的,他们不是经过审慎思考和深思熟虑而决定“质疑”,而只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态度,愤世嫉俗,人云亦云,轻浮地去否定和拒绝,认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
很多年轻人嘴里的“怀疑”,只是一种流行的无知姿态,背后是“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式虚无,缺乏深刻可靠的知识论基础。
……谈起“偏见”,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我们都想消除别人的“偏见”,道德哲学家艾伦·布卢姆却鼓励偏见,他是这么说的:你得先有“偏见”,然后才会有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种认知框架,可能都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构建起我们对世界的系统认知。偏见是你的本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有了跟世界对话的资本,有了批判性思考的前提。
《新闻的历史》中提到过一篇著名的社论,跟圣诞老人相关。1897年《纽约太阳报》,评论作者弗朗西斯•P•丘奇收到女孩弗吉尼亚的来信:亲爱的编辑,我今年8岁。有的小朋友说,圣诞老人不存在。爸爸说,如果太阳报说有圣诞老人,那就真的有。请告诉我真相,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
丘奇以回信的方式写了一篇社论:弗吉尼亚,你的朋友错了。他们染上了时下流行的怀疑一切的习性,只相信眼睛看得到的东西,以为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他们的小脑袋去理解。但是,弗吉尼亚,所有的头脑,大人也好,孩子也好,都是非常小的啊。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与无穷无尽的世界相比,与能够掌握全部真理与知识的智慧相比,人类的理解力只不过是一条小虫、一只蚂蚁而已。是的,弗吉尼亚,圣诞老人是存在的。他与爱、慷慨和风险一样,确确实实存在。你也知道它们到处存在,让你的生命充满美好和欢乐。哎呀!假如没有圣诞老人,世界该多么令人沮丧啊。
当然,我并不相信圣诞老人,但我相信很多美好和神圣的事物,我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迷信”。但当你有了一种信仰,你才有了真正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否则,没有“相信”,你拿什么去批判呢?
笛卡尔在系统地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里边有各种古老的信念、前科学的体验和有关事物秩序的表述,他坚定地甚至是痴迷地持有这些信念。人们为了能够享受解放的狂喜,必须先体验真正的信仰。从一开始就毫无偏见的头脑是空洞的,它只能由一种方法塑造出来,即意识不到辨别偏见之为偏见是何等困难。苏格拉底通过毕生不懈的努力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现在每个高中生都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是否过分简化了灵魂,以致它不再难以解释了?
没有思考,就怀疑别人的思考;没有证据,就去否定别人的确信;没有思想,就说别人禁锢自己的思想;头脑空空,没读过几本书,没有某种恒定的世界观,张口就是“这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任何观点背后都有某种意识形态”“要辩证地看问题”,这种人云亦云的怀疑,不是深刻,而是一无所知的肤浅,跟屁虫式的盲从。
先有见识,再去质疑他者的偏见。不是把“我怀疑”摆在嘴上,而是能够先以开放的心灵去学习,先去相信,再去怀疑,这才是批判性思考的精髓。
本文系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后记节选
原标题:《怀疑前的笛卡尔心里装着大千世界》
购买图书可点击文中链接卡片
名著阅读、语文日课、作文课等内容可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