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1524天:《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灵的空间》读书笔记摘选(一)

文摘   2024-12-16 23:36   北京  

第一讲《游鱼之乐》读书笔记摘选

第二讲《不二法门》读书笔记摘选

第三讲《逝者如斯》读书笔记摘选

第四讲《骚人遗韵》读书笔记摘选(一)

第四讲《骚人遗韵》读书笔记摘选(二)

第五讲《气化宇宙》读书笔记摘选(一)

第五讲《气化宇宙》读书笔记摘选(二)

第六讲《落花无言》读书笔记摘选(一)

第六讲《落花无言》读书笔记摘选(二)




与一种虚幻不实的力量角逐


在物理学中,有两个概念:电势和电场。我一直觉得它很像这一章中定义的“势”和第五章写的“气场”。U=Ed,“场”通过两点之间的距离,连接着两点的“势”。它给人的感觉是优柔的、绵延的,而“势”则是某一点所有力量的喷薄而出。“势”只是一个状态量,而其他所有与外界的联系都交给电场去做。电路中的那个节点其实就像人生中某个不起眼的路口,那时的我不瞻前顾后,不懂目光长远更不愿牺牲当下。也许直到生命的尽头,我还觉得那个路口的我是最好的我,拥有着最好的少年之势。


人常常把“虚无主义”作为生命的对手,但又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对手。然后开始陷入怀疑与矛盾,造物者在暗处沾沾自喜……但其实,“虚无主义”里的虚无就像书中写的“无情之白”,而世人恰恰忽视了“有情之白”的存在。若将“无”视为一个整体,那人其实不需要对抗虚无,反而应该学会与虚无共生。


看到书中写苏州园林时,我就想起之前参观拙政园时的糟糕经历。当时园里人潮涌动,人与人之间几乎无距离可言,这种拥挤只让人心烦。这其实就是缺少了“空”之美。所有园林也许表现的就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背后的意蕴。当我们看不见“空”的境界,而徒然限于外在的观感时,自然觉得如此无趣。也许身体走进了园林,而心理上,却永远不可能走进它。打心底里我觉得苏州园林就不该开放供人参观。园林本身的价值不会因参观者的缺失而减少一分一毫,人参观后所能记住的,也绝非仅仅是园内的景致。园的意境,本质上是参观者自己的心境。所以说,还不如不开放参观,就让那个园子孤立地存于心中。


“在庄子看来,世人其实就是与影子比赛,与一种虚幻不实的力量角逐。”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段话:“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手持蜡烛也要继续工作,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手持画笔的僧侣,在无人的大殿里面对他的空白墙壁,也是在无垠的时间里,面对他的局限。对抗这虚无,与之对峙。打开门走下台阶,有日光照耀的世间,但是他的世界只在此地。他的使命把他囚禁在此地,为自己内心的任务而存在。与世界无争,没有边界。归于虚无的书写也是如此。”当时就很有感触,好像一切都是注定好的,在冥冥之中有一个主体在等着看你的笑话。而你明知这件事,却无法反抗地落入他的圈套,甚至赞赏此过程为高尚的、勇敢的,其实不过是义无反顾的自我麻痹。我好像一直在追逐自己的影子。现在我有点累了。


我一直觉得物理学中,“无穷远处”是一个极富浪漫的地点。在那里,一切事物都脱离了所有联系与束缚,面对着无尽的虚无,自由着。我不处在任何人的引力场里,也不需要任何一个气场来联系我和余下的世界,因为我本就是一个宇宙。我享受着“势”的无休止释放,享受着燃烧的激情。我看见,所有矛盾对立的两极在我面前相遇,然后,汇成一个圆圈,又遁入黑暗,不知去向。我感受着自然界所有物理规律在这里统统不成立。我对峙着造物主无奈而愤恨的目光,我骄傲着。


我常常想,为什么人不能有到达无穷远处的一天。然后我想通了,因为如果人能到达,那就不叫无穷远了。比起自私的毁灭和虚假的浪漫,不如就让它永远存在吧。永远遥不可及,永远无穷无限。


但其实我还有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比如死亡是什么,比如天有多高,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比如人为什么要有情感。那就继续想不明白吧,生命毕竟需要这些艺术性的留白。这些留白上,会开出灵性之花。在独步寻花时,我已惊艳于花的影子。

麦子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的加法和减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