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喜欢这个身体部位的人,可能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文化   2024-11-06 18:30   四川  
从心理学上看,我们对肉体的各种反应,实际上映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执着。
其中,“恋物癖”便是这种执着的一个例证。
所谓的“恋物癖”,指的是对人体某一特定部位或特定物体的过度迷恋,这种迷恋能够触发性欲,从理论上讲,这被视作“性偏移”
社会心理学家贾斯汀·拉米勒在其著作中提及,通过分析他一生中收集的访谈数据,他发现约有七分之一的人在某个时期内,曾对脚部有过性幻想。
而那些对身体某部位有着特别偏好的个体,往往可能是潜在的精神疾病风险者。
有研究进一步揭示,在人类众多的性偏好中,“恋体癖”所占比例为33%,其中对脚的偏爱占了47%,这一数字几乎占据了性偏好的半壁江山。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对脚的偏爱被列为第六大流行的性癖好。

鉴于如此广泛的普及,引发了人们对于脚部偏爱成因的好奇。神经科学家的研究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
大脑中负责控制脚部的区域与负责性功能的区域彼此紧邻。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特殊体验,可能会导致这两个大脑区域之间出现微小的功能故障,从而产生了性别认知上的混淆。
也就是说,对脚的偏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偶然形成。
《性研究期刊》上,性心理学家分享了与近两百位恋足癖者的交流内容。
在这些交流中,有89位参与者回忆了他们最初对脚部产生特殊情感的起点,这些回忆无一例外地与他们的童年经历以及与父母的互动相关:
有的人回忆童年时期经常睡在父母脚边;有的提到童年时被要求给长辈按摩脚或亲吻脚;还有的回忆父母用脚跟他们玩耍的场景;
这些记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大脑中,导致他们后来难以自拔。

心理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为“印刻”,意指在生物个体成长的某个关键时期,对特定行为或印象产生的持久认知,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
这一发现同样让许多恋物癖患者感到困扰。
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行为,只要它被适度控制,并且处于合理的界限内,不侵犯他人权利,其实并不构成重大的道德过失。
人类难免会有一些超出常规的小怪癖,维持这类怪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接受的,正如张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怪癖代表了生命的活力。若一个人完全没有任何怪癖,那他与没有生命的尸体又有何区别呢?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版中有所指出,
当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给个体带来临床上显著的苦恼,或者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或其他重要功能时,这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前兆。
比如,曾有一位男性发现自己对脚部有特殊偏好后,无法心理接受这一事实,坚定地认为自己有性心理问题,在长期的心理煎熬之后选择了自杀。
这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即恋物癖本身并非精神障碍的直接表现
而是因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这种偏好经常遭受不理解、限制甚至污名化,进而导致个体承受持续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转变为精神健康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此类偏好的认知误区,由于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正确理解,才导致了目前的局势。
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某一身体部位的偏爱,任何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压抑的状态下,都有可能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如果我们能以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物品恋,许多不幸的事件就可以避免。
此外,一些观点认为恋体癖者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潜在患者,这种看法的根据在于这些偏好的成因。
有研究表明,恋物癖大多源于个体在儿童时期与母亲建立联系失败的经历,他们通过触碰身体的某部位来代替母亲的形象。
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
每个人降临人间时都寻找着一座连接自我与外界的桥梁,这座桥梁往往是母亲。对于那些未能与母亲形成深刻联系的儿童,他们的未来往往走向崩坏。
这是因为,一个与母亲未能形成紧密联系的儿童,其内心世界将持续处于一种不安全感的崩溃边缘。

尽管从外表看,这个孩子可能已步入成年,生活似乎与大众无异,但任何可能触发内心深处问题的事件,都可能导致他的心灵崩溃甚至毁灭。
基于此理论,通过对恋足癖个体的分析,我们确实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自我肯定感较低,通常缺乏自信、感到自我价值不高、自评也偏低
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和重新构建认知等方法找到出路。
这些自我认同感低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为越是被控制和贬低,就越感到刺激。
这并非表明他们天生自卑,而是因为早期经历的印刻效应,导致了这种较为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甚至有性治疗师提到,足部被视作“卑微”或“低下”的象征,因为它往往是人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位。

然而,无论恋足癖的成因为何,其康复之道唯有一个:接纳。
正如黄渤在电影《心花怒放》中所言:
“你现在就处在人生的阴影里面,但阴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挥之不去就用正面去面对。”
一旦个体学会正视生活中的苦难,并控制这些苦难造成的内心撕裂,学会珍视自己的独特性,带着这份独特前行,那么这种特殊性就不再是生命中的障碍。
它不仅不会使人成为潜在的精神疾病风险者,反而可能成为个人独有的标志。
-The End -
作者-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宝子,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以免错过推送消息❤!

第一心理
畅销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