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了一个术语——非正式权力技术——把这个沟通工作非常精彩的阐述,对乡→村→民的潜规则的淋漓尽致的描述。
书中对很多制度、权力、规则进行解构,但是在农村话语体系里他们作用不大。包括契约、法律、官僚,在那里都不再神圣,没有体系,甚至都没有地位可言。
有个书友打了个比喻:这些东西到了农村就如同日本鬼子遇到游击战,那是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叫你嚣张,我有麻雀战,地雷战,你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我觉得太有道理了,那农村沟通工作就开展不了吗?
作者说我们要用中国乡村特有的工作方式——“擂”和“媒”。这是当地干部从方言出发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在全国却是可以通用的。
按照作者的划分,1949-2009中国发生的八次经济危机如下。其中,前六次基本属于经济系统的“内生性”危机,后两次属于全球化条件下“第四次外资”带来的“输入型”危机。
● 危机1:1958一1960年 中苏破裂
新中国通过土地革命完成国民动员。朝鲜战争带来了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引资,“完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制度演变”。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投资显著减少,中央大规模放权,而没有经验的地方政府只能按照苏联投资的重工业化模式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大炼钢铁、大跃进)。与之相对应的,以“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为口号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同时,财政减少的中央政府以增发货币加快积累,造成了通货膨胀。
● 危机2:1968一1970年 三线建设
由于面临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为保障国家工业安全,从1965年起,国家开展三线建设。而这种工业化空间布局调整造成了国家更高的财政赤字,代价是向农村转移经济危机(1968-1970全国知青下乡)
● 危机3:1974一1976年 四三方案
在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之下,周恩来提出“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成套设备来调整中国工业结构)改善经济结构。但是四三方案实施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突出,通过第三次知青上山下乡缓解危机。毛泽东去世后,经济危机一般都在城市“硬着陆”。
● 危机4:1979一1981年 八二方案 过度投资 政权更迭
这次经济危机主要与历史上由于过度投资累积的财政赤字、华国锋领导班子提出的“八二方案”加大投资、由于政权更迭以提高人民生活来稳定民心结果造成“高积累、高消费”的局面有关。与以往将危机在农村“软着陆”不同,这一时期通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村资源的自我资本化促进经济复苏,“中国也因此在八十年代出现了‘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
● 危机5:1988一1990年 农村发展过快 通货膨胀 价格双轨
由于乡村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需求过旺,而生产不足下采取价格双轨制等措施加剧了高水平通货膨胀。面对此次的危机,国家通过让乡镇企业“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减少农村公共投入等方式解决。结果是,“使整个国民经济都不得不由此前的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转而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农民收入锐减,90年代出现“农民工浪潮”。
● 危机6:1993一1994年 经济过热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南方谈话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市场化经常过快、经济过热(市场经济新体制目标的确立、南方谈话)导致外债过高,爆发了财政赤字,通过外汇改革、信用扩张、分税制改革缓解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实现“软着陆”。这次危机由城市和农村共同承担,并造成了工人大规模下岗(“由此,城市利益群体发生实质性分化,资本相对于劳动取得了绝对强势地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和私有化、地方基层政府将增加的治理成本转嫁农村,社会矛盾严重、土地资源资本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等后果。
● 危机7,危机8:1997-1998年,2008年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输入性危机 通货紧缩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迅即导致2009年中国外需下降——进出口同时下滑、沿海大批企业破产和数千万打工者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