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看清体制运行规律

汽车   2024-05-02 19:27   湖北  

1.《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
作者用了一个术语——非正式权力技术——把这个沟通工作非常精彩的阐述,对乡→村→民的潜规则的淋漓尽致的描述。
书中对很多制度、权力、规则进行解构,但是在农村话语体系里他们作用不大。包括契约、法律、官僚,在那里都不再神圣,没有体系,甚至都没有地位可言。
有个书友打了个比喻:这些东西到了农村就如同日本鬼子遇到游击战,那是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叫你嚣张,我有麻雀战,地雷战,你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我觉得太有道理了,那农村沟通工作就开展不了吗?
作者说我们要用中国乡村特有的工作方式——“擂”和“媒”。这是当地干部从方言出发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在全国却是可以通用的。

2.《中县干部》
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在这个庞大的“政治家族”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

3.《沧浪之水》

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作者以犀利如刀的文笔和生动逼真的描写,写出省卫生厅公务员、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无职无权、空怀壮志,到时来运转、大展宏图的过程。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险象环生的升迁之路.你死我活的灵魂搏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无不夺人心魄、发人深思。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社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4.《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学》
《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

5.《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本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广泛采纳各领域学者全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6.《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7.《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8.《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按照作者的划分,1949-2009中国发生的八次经济危机如下。其中,前六次基本属于经济系统的“内生性”危机,后两次属于全球化条件下“第四次外资”带来的“输入型”危机。
●  危机1:1958一1960年   中苏破裂
新中国通过土地革命完成国民动员。朝鲜战争带来了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引资,“完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制度演变”。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投资显著减少,中央大规模放权,而没有经验的地方政府只能按照苏联投资的重工业化模式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大炼钢铁、大跃进)。与之相对应的,以“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为口号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同时,财政减少的中央政府以增发货币加快积累,造成了通货膨胀。
●  危机2:1968一1970年    三线建设
由于面临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为保障国家工业安全,从1965年起,国家开展三线建设。而这种工业化空间布局调整造成了国家更高的财政赤字,代价是向农村转移经济危机(1968-1970全国知青下乡)
●  危机3:1974一1976年    四三方案
在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之下,周恩来提出“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成套设备来调整中国工业结构)改善经济结构。但是四三方案实施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突出,通过第三次知青上山下乡缓解危机。毛泽东去世后,经济危机一般都在城市“硬着陆”。
●  危机4:1979一1981年    八二方案 过度投资 政权更迭
这次经济危机主要与历史上由于过度投资累积的财政赤字、华国锋领导班子提出的“八二方案”加大投资、由于政权更迭以提高人民生活来稳定民心结果造成“高积累、高消费”的局面有关。与以往将危机在农村“软着陆”不同,这一时期通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农村资源的自我资本化促进经济复苏,“中国也因此在八十年代出现了‘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
●  危机5:1988一1990年   农村发展过快  通货膨胀  价格双轨
由于乡村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需求过旺,而生产不足下采取价格双轨制等措施加剧了高水平通货膨胀。面对此次的危机,国家通过让乡镇企业“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减少农村公共投入等方式解决。结果是,“使整个国民经济都不得不由此前的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转而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农民收入锐减,90年代出现“农民工浪潮”。
●  危机6:1993一1994年   经济过热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南方谈话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市场化经常过快、经济过热(市场经济新体制目标的确立、南方谈话)导致外债过高,爆发了财政赤字,通过外汇改革、信用扩张、分税制改革缓解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实现“软着陆”。这次危机由城市和农村共同承担,并造成了工人大规模下岗(“由此,城市利益群体发生实质性分化,资本相对于劳动取得了绝对强势地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和私有化、地方基层政府将增加的治理成本转嫁农村,社会矛盾严重、土地资源资本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等后果。
●  危机7,危机8:1997-1998年,2008年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输入性危机  通货紧缩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迅即导致2009年中国外需下降——进出口同时下滑、沿海大批企业破产和数千万打工者失业”

9.《权利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本书选取民营经济极为发达、中国*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作为分析对象,在考察了1949年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之后,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于自身政治利益*大化而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即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精英群体由于可以获得权力高层自上而下的庇护和支持,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强,而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精英群体只能向下寻求基层支持者的政治支持,因此采取了提供事实上的产权保护以保证地方民间经济利益的方式,来换得基层的政治支持以*大限度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10.《党员、党权与党争》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

11..《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本书触及了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最终都获得了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述。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这是一部致敬的著作。尊重历史,正面地研究和对待党史中所遭遇的曲折、失败,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代中国人最有敬意的贡献。


汽车电控与智能驾驶
聊汽车,聊电控,聊聊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