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难忘的经典名句
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家乡古蔺县城度过的。虽然文革时期有很多"极左"的阶级斗争理论占统治地位,但也不乏有些哲理深刻,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记录在个人的笔记本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黑格尔"存在即合理"。出自其著述《法哲学原理》,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每一种存在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当时有些青年提出质疑,难道丑恶的反动的东西存在也是合理的吗?并引发《中国青年报》的讨论。后来得出的结论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不会长久存在,争论才平息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见《第一哲学沉思录》,其本意为我怀疑一切,因此我思考,我思考,因此我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出上帝的存在以及自然的规律。虽然其核心包含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也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存在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追求。标志着人类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转向以人为中心。
当年对青少年成长影响较大的一句名言警句,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一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终之时他就会说,我把自己的一生已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虽然有些译文有个别差异,但中心思想非常强烈,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至今这段话我完全可默写出来,可见在青少年时期映像尤其深刻。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很多,但比较经典的有下例语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此论述见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了哲学的实践性,也是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这段名言被雕刻在马克思墓前,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并列。"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形象的描述了资本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此名言出自《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被当年很多年轻人写文章引用,特别是鼓舞了很多勤奋好学,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
列宁的一句名言在当年也被反复引用,"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出自《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强调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时代性,任何真理离开了特定的具体条件,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比较最多的是苏联是走城市中心起义道路,而中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决不能套用苏联理论。
当年除了哲学上有很多名言警句在流行,在文学上就基本集中在鲁迅先生论著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自《纪念刘和珍君》。往往用于各种批判文章及批斗大会。"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诗出自鲁迅先生《自题小像》。当年有同学上台朗诵时把"荐"念为了"存",引起大家哄笑。鲁迅先生当时还有一句名言很受年轻人的喜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利用价值。
当时有两句诗歌也比较流行。屈原《楚辞·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喻世事变迁,新旧更替,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其实当年还有很多与时代合拍的经典名言和论述,不能一网打尽。我只根据残存在脑海中的零星记忆作一概述,以勾起对那段历史的怀念。
(甲辰冬于蓉城)
作者简介:魏新,大跃进时期出生,古蔺县城关镇人。西南大学法学研究生,法学教授。在蔺阳中学(五中)读高中,在皇华当知青,在重庆读大学,在宜宾教书,退休后在成都居住。有著述及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发表。高中时就喜爱文学,偶有作品发表,也喜欢琴棋书画。
投稿须知:
需要了解的朋友请点击阅读《“落月摘星楼” 敬告文友》
(荐读)